相关文章  
  • 麦哲伦星系里的双星团
  • 第四名 借助戴森球的力量
  • 挂毯上的睡美人星系原型
  • 北斗七星堡
  • 银幕上的经典月球
  • 《万物简史》-科普著作的经典
  • 银河迷抵制郭敬明作序
  • 永不褪色的银河历史
  • 超级弹弓:将飞船投射上月球
  • 第二名 被冯·诺伊曼型机器蚕食鲸吞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太空冥想录之二 人人都想去太空

    们这些狂热者是大多数,但把自己放在所有纳税人里,我们只是极小一部分,所谓人微言轻。面对现实吧:从前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到阿波罗的太空竞赛只是一个特例,并非正常的进程。这段太空热潮是拜当时军事导弹技术的研发所赐;是借了冷战时期美苏加大各方面投入的光。至于阿波罗的“旗帜和脚印”其实是那场竞赛中一个胜利的特殊符号,它从来就不意味着一场持续太空探索的开始,尽管我们那么希望它是。    所以让我们别再去想阿波罗17之后,是谁夺走了人们的特权。让我们假定那些宁愿顺应民意的-领袖们,仍然像60年代一样地尽职工作着,并且一直如此。坦白地讲,公众的投入才是最广大范围的支持。    说这些,并不是让太空狂热者们停止组织、游说等努力,而是希望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近期的步骤上,现实地面对财政投入、太空政策,而不是像个挫败者那样冷嘲热讽。我们不要再痛骂那些替罪羊和未完成的计划了,睡去吧,三角飞梭实验机(DC-X);睡去吧,国家航天飞机(National Aerospace Plane);或许我们周围有一颗小行星正对地球“虎视眈眈”,如果哪天它真的撞地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自己现在所做的月球、火星或是L5太空殖民计划,就好像是在向公众兜售一份无用的保单,它对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预警网络都毫无用处,就更别提预警CO2引起的温室效应了!    阿波罗11以后,冯·布劳恩接受采访时曾说:“阿波罗的遗赠已经宠坏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人。他们相信自己永远有资格享受这一切,而我却深表怀疑。我相信在美国宇航局里有很多人都在等待奇迹发生,等待另一个人从白宫走出来,像肯尼迪总统一样,为我们送来另一个星球。”    布劳恩的话也同样描述出了现代很多人的心态。他不仅是一位非凡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决策上谨慎的领路人。从柏林和佩纳明德到汉斯维尔和华盛顿,他工作的35年里都在经历项目受挫和预算吃紧,他工作的45年里一直都是太空狂热者和普通公众之间的中心人物。    没有人比他的梦想更深切,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政府能做什么。在2005年,我们中有多少人从他的经验里受益?    关键字: 太空冥想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