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有个卡通人物叫“小飞象”,耳朵大得能盖住身子,加上身材苗条,肌肉发达,竟能以耳为翅,飞上蓝天,深得全世界童心未泯者的喜爱。可是现在要是再出个动画片,讲一只10吨重的北美长毛猛犸象支着两颗獠牙也要飞天,您以为如何?
很无厘头是不是?猛犸好好地在冰河季与原始人玩捉迷藏也就算了,想做鸟儿实在有些夸张。可是现在就有一头产于上世纪冰河期的猛犸象,正扇着耳朵——不,翅膀——努力地要做太空之旅。这头猛犸象就是停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台上的航天飞机“发现”号,这个航天器中的猛犸家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高峰期。大而全的航天飞机已成了NASA的心病
虽然曾把阿拉伯王子和小学教师送上太空,美国的航天飞机仍然摆脱不了秘密军事任务的影子。70年代初,美国空军承诺帮助NASA游说国会通过航天飞机的预算,作为交换,航天飞机蓝图将按照美国空军的特定要求设计,空军拥有两架航天飞机的使用权。航天飞机的设计运载能力也从11吨提升至中央情报局期望的29吨,这样就可以满足发射下一代侦察卫星的需要。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密封圈失效而凌空*后,美国空军抛弃了幻想,转而投资于一次性运载火箭——它的可靠性更高,价格更便宜,万一发射失败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负面*影响。
从此,大而全的航天飞机几乎成了NASA的一块心病,虽然曾表演过两次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出色太空秀,但高昂的发射费用与复杂的技术大大降低了航天飞机的使用率。
航天飞机的优势在于可以部分重复使用,但它与载人飞船的区别可不像充电电池与一次性电池那么明显。
航天飞机系统仅有飞机状的轨道器和固体助推火箭可以重复使用,设计寿命分别为100多次和20次,而固体助推火箭还要从大西洋上打捞,体积最大的外燃料舱则是用了就扔的。载人飞船及其运载火箭虽然不能重复使用,但结构简单可靠,重量较小,发射费用低也是其优势所在。
航天飞机的优势还在于发射和降落时冲击较小,普通人经过训练也可乘坐。那美国为何不搞富人“太空游”呢?很简单,花2000万美元把普通人用航天飞机送上太空是不划算的,而俄罗斯用载人飞船则可盈利。1972年,NASA计划航天飞机每次飞行成本为1040万美元。
后来由于航天飞机不是像原来预想的一样频繁飞行,再加上巨额的辅助设施的费用,NASA给每次航天飞机飞行商业发射标价为1.55亿美元。要发射一颗中型商业卫星,用中国的运载火箭只需1500万美元,而用美国航天飞机则要花费8000万美元——它可是带着技师跟卫星上去的,尽管这通常并不必要。
如果把天地往返系统比作公路运输,那么航天飞机就像是一辆载重卡车,连司机带搭便车的7个人挤在驾驶室中,货舱里却经常空空如也——美国自己的商业卫星就交给更便宜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射了。其他国家的货运卡车都使用简单的柴油发动机,这台卡车却采用固体燃料加液氢能发动机,技术不切实际地复杂,也异乎寻常地昂贵,以至于在运输卫星和人员方面没有任何竞争力。而载人飞船则像迷你轿车,连行李箱都做得很小,省油而且便宜,在可靠的公路上开着也很安全。小型飞船,NASA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难道美国人不知道迷你轿车的好处吗?当然不是。美国载人航天历史上不只有猛犸似的庞然大物,也有“小飞象”级别的载人飞船。美国人曾用载人飞船执行了6次登月任务,还用阿波罗飞船与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过象征友谊的编队飞行。但是美国人错在把鸡蛋全放在航天飞机这个篮子里,封存了载人飞船技术,也不再大量生产一次性运载火箭。算得上是自废武功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人员与物资的只有俄罗斯的飞船,NASA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航天飞机曾是先进航天技术的象征,是阿波罗登月之后美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担负着在载人航天领域与前苏联的空间站分庭抗礼的*宣传功能。航天飞机的概念曾让不少航天大国心动,比如欧空局和日本都设计过自己的航天飞机。前苏联更是造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水平之高不亚于美国的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的首次试飞完全是无人驾驶的,体现了很高的电子水平。但经济性注定了它的短命。“暴风雪”的飞行成本甚至比美国航天飞机还要高。国力大不如前的苏联不可能选择这个烧钱机器作为往返于地面与空间站的空间渡船。“暴风雪”的处女航竟成了它的最后航行。“暴风雪”号的命运就是放在高尔基公园的摩天轮旁展出,成了一块冷战活化石,就像停在天津和深圳的前苏联航空母舰一样。
现在,美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站取 [1] [2] 下一页
代了已经坠落的“和平”号空间站,“暴风雪”也不再咆哮,而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还要在后冷战时代孤独地飞行。
几万年前,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剧变,象的体形开始变小,印度尼西亚甚至还出现了1.2米高的剑齿象。而有史以来体形最大的猛犸——北美南部的哥伦比亚猛犸则没能熬过北上的暖流,彻底灭绝了。作为航天器中的猛犸,航天飞机顺应历史潮流,减小体量,当可避免重蹈哥伦比亚猛犸的覆辙。
original link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892/3552458.html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