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政府批准人体芯片移植技术 用于医疗目的
  • 未来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首先是海归派?
  • 俄计划2009年向火星卫星发射无人探测器
  • 中国作为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参加伽利略计划
  • 重庆人发明新造纸术 每吨纸节约上千元成本
  • NASA培植火星植物 能生长在严酷的太空环境
  • 美国又一种非典疫苗实验证明对实验鼠有效
  • 一种特效醒酒药在英国引发争议 可久喝不醉
  • 早老性痴呆病因新方法
  • NASA为太空手术铺路 进行海底模拟手术实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神六模拟舱有望年底建成 杨利伟准备再上天<%=id%>


      日前,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神舟六号飞船的地面模拟舱有望在今年年底建成。届时,航天员将以两人为一组进入其中,进行地面模拟训练。


      模拟舱和“神六”1:1完全复制


      飞船的地面模拟器是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是
    航天员顺利进行太空飞行的重要一关。


      据悉,该模拟舱按照神舟六号飞船舱内的构造以1:1的比例完全复制,并把“神六”在太空中运行时的飞行操作程序在地面仿真模拟。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而一次飞行任务的完成要通过上千条飞行程序指令的完成,100多次动作的操作。航天员要想在太空中顺利操作,只有在地面模拟舱反复演练,把飞船模拟器摸透了,才能熟悉、适应太空中的飞行程序操作。


      神舟六号强调两个宇航员配合


      据新华社消息,神舟六号在去年已经确定了发射任务,目前神舟六号已经处在单机生产的阶段。记者了解到,与“神五”相比,“神六”有“三变、三不变”。“三不变”,即“神六”船型质量、设备安排、发射地点不变。“三变”,即飞行天数肯定要超过一天,搭载航天员肯定要超过一人,具有中国特色的太空科学实验肯定将在“神六”上进行。


      因为“神六”发射任务的变化,其内部构造也将有一些变化。


      “就像改变房间的装修一样,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只在座位的设置上作一些比较大的改动,由一个座位变为两个座位。”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浙江某高校作报告时曾透露,“相对来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轨道舱。‘神五’太空飞行时,航天员并没有进入轨道舱中活动,而‘神六’太空飞行时的航天员将进入轨道舱作实验,为中国航天下一步——建立空间站和空间实验室作准备,因此轨道舱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造。”


      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及舱内环境的改变,就更加强调两个航天员在飞行中的分工和配合,以及航天员对改动部分进行新的适应性训练。


      权威人士透露,目前正在为“神六”上天作准备的14位航天员,在模拟舱建成后,将两人一组进入模拟舱进行反复训练,才能适应操作程序的改变以及两个人分工协作的配合性练习。所以对于神舟六号飞船的航天员来说,模拟舱的建造以及模拟舱中的训练对于其进行太空“实战”飞行极为重要。


      实战前在模拟舱内彩排


      记者了解到,航天员在模拟舱内的训练属于航天飞行任务模拟训练阶段。航天员通过仿真训练,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办法,知道应该注意观察什么,什么时候与地面联系,以及发现和排除紧急情况的能力。模拟舱内的训练等于是实战前的彩排。


      据悉,各国的航天员训练中心都有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例如,前苏联为完成“联盟”号任务,设计了一种“联盟”号训练器,它可模拟“联盟”号飞船从发射前准备开始到切断发动机,在空中飞行和返回阶段的整个空间飞行过程,训练航天员完成交会、对接、轨道纠正、机动飞行和下降等操作;在训练器的旁边有计算机和控制室,可以监测航天员的工作能力及模拟出飞行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以便让航天员在地面上就熟悉它。


      杨利伟正为“神六”上天作准备


      在航天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除了太空飞行,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度过的。记者获悉,一般来说,航天员的训练主要分3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阶段、航天飞行任务模拟训练阶段。


      据了解,我国的14名航天员是1998年选拔出的,经过5年半的训练才有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而且,宇航员在完成一次飞行任务后,除了要巩固原来的训练科目外,还要为以后的飞行任务接受新的训练。


      十一前,有媒体报道说,杨利伟在其家乡葫芦岛的飞天广场落成仪式上对记者表示,现在他正抓紧训练,为下次“神六”上天作准备。文/本报特约记者 灵杭


    全新改版亮相,更多内容请点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