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发表量居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之首
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6年来,中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数量大幅增加,优秀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增长速度已经居于国际一流综合性研究机构之首。中科院负责人表示,中科院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据中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从1998年到2003年,中科院SCI(科学论文引用索引数据库)论文增长一倍多,从5860篇上升到12060篇,增长106%。其中在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居前20位刊物发表论文从171篇增长到654篇,增长282%。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2002年,发表SCI论文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全部为中科院的研究所。
中科院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占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的比例也占过半并呈上升态势。1998年至2003年,全院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数达到119篇,占全国一半以上。中科院在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居前20位刊物发表论文达2491篇,占全国54%。
德国马普学会和法国科研中心是国际一流综合性研究机构,与这两大机构相比,中科院发表科学论文数增长速度居首,SCI论文总数已超过德国马普学会,从1998年比德国马普学会少1031篇发展到2003年多4109篇。在高水平论文数量上,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科研中心的差距迅速缩小。1998年,中科院在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居前20位刊物发表的论文数仅相当于德国马普学会的20%、法国科研中心的17%,到2003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53%和52%。
中科院负责人说,总体上看,中科院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整体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创新能力提升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大部分研究所已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条件,部分研究所和一些重要领域已具备了创新跨越的可能”。
今天公布9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建院55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创造出了一批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有重大科学影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在今天上午的庆祝会上,共公布了战略高技术创新、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重大原始性科学创新等共90项创新项目成果。其中一些重大科技创新贡献,一直是举世关注的焦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科院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个主要部门之一,共有44个研究单位、1000多名科技人员投入了这项伟大工程。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在动物软体化石的解剖生物学、功能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领域的许多方面处在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此项研究发现化石物种共12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疑难类群或灭绝类群的代表。该项研究首次再现了距今五亿三千万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将包括脊索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追溯到寒武纪初期,充分展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规模、作用和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早期生命演化历史的了解,以大量证据证实了突变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和重要作用,对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思想给予了新的有力支持,同时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片面强调变性和均变性的传统观念和演化模式提出了质疑和修正,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自主研制的“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重量在100千克以下的自主研制的低轨道通信卫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2003年10月21日发射成功以来,工作状态良好,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
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其体系结构设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龙芯1号”的研制成功,曾入选“2002年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和两院院士评选的“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目前,性能为“龙芯1号”四五倍的”龙芯2号”也已通过测试,能运行大量应用软件。
在抗击“非典”战役中,中科院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分离与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解析出世界上第一个SARS冠状病毒蛋白质的晶体结构,发现了SARS病毒一种新的蛋白质感染人体正常细胞的可能作用途径, [1] [2] 下一页
成功构建SARS病毒DNA前期疫苗,并在动物试验中检测出抗体,为药物研发、疫苗研究和疾病的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中科院为主,在半年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在国际上承担测序工作的美、英、法、日、德、中等六个国家的16个中心中,成为完成“工作框架图”最好的6个中心之一。测绘制成了达到99.99%覆盖率的完成图,鉴定了208个基因。本报记者王润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