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国研制手机发电机 电量是常规锂电池10倍
  • 美国打造机器人战车 五角大楼将成首位客户
  • 韩美联手成功克隆猴子胚胎 但移植胚胎失败
  • 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 科学家试验控制脑部基因使动物变成工作狂
  • 伽利略全球定位卫星系统计划08年建成
  • 我国尝试用核酸干扰治疗乳腺癌取得显著效果
  • 太空船不用带大量燃料 往返火星只要90天
  • 印尼发现新种人群化石 可能改写人类进化史
  •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举行返回地球后首次发布会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欧宇航局制作3D太空地图拍地外生命找外星人<%=id%>

      地球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那里是否存在生命?这是从古代先哲到现代的天文学家都孜孜不倦加以探究的问题。如今,欧洲航天局制定了庞大的“宇宙梦想”计划,要对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环境进行尽可能直观和近距离的探索。


      “宇宙梦想”主要目的:拍照


      要想确定其它行星上是否存在着生命,第一步就是要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系———外星人的栖息地。在整个银河系中大约有十亿颗星球,然而,只有那些表面温度不过高也不过低的类地行星才可能是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生存的“诺亚方舟”。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36颗系外行星,但由于距离很远,科学家很难直接观察到某个系外行星。以前,科学家只是根据某颗恒星运动轨迹出现的跳动,间接地推断出在这颗恒星附近存在行星。但仅仅停留在“发现行星”这个层面,根本不可能找到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法国默东观察站、“宇宙梦想”计划的负责人卡特琳·蒂龙博士说:“和恒星相比,行星非常微小,它们反射的光线只有恒星释放的光线的十亿分之一。在整个银河系中发现一颗行星就好比去发现1000公里远的灯塔旁边的一支蜡烛那样困难。”


      为了寻找到类地行星,欧洲航天局制定了能在近期实现的太空计划———“宇宙梦想”。“宇宙梦想”的主要目的就是拍摄到类地行星的清晰图片,分析其大气组成,找出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宇宙梦想”系列计划


      1、通过“盖亚”制3D太空地图


      科学家们将设法绘制涵盖整个银河系十亿颗星球的太空地图。为了支持这一测绘计划,名为“盖亚”(盖亚即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的太空飞行器将在2011年升空,在太空中进行5年的观测飞行。天文学家将把盖亚收集的详细资料汇总起来,制作出一幅3D“地图”。


      2、“达尔文”计划寻找生命痕迹


      为了找到类地行星,欧洲航天局又启动了一项名为“达尔文”的航天计划。“达尔文”计划指的是研制由8个太空探测器组成的飞行船队。该计划的使命是寻找类地行星和对类地行星的大气以及生命化学痕迹进行光谱分析。如果某个行星上的大气中包括氧气、臭氧等气体,则表明这个行星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3、用超级照相机拍外星人的家


      如果这一系列计划得以顺利实现,找到了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那么以后的任务就是研究这种行星的小环境了。


      要完成这种精密的观察任务,可能需要研制类似于“达尔文”计划中的太空探测器,但探测器的数目可能不需要那么多。根据法国教授拉贝里的设想,探测器上将携带约1万个多镜面望远镜,每个望远镜的镜片直径都有3米。这些望远镜合起来的效果将和一个有效孔径100公里的照相机一样,能对类地行星进行非常精确的拍照。用拉贝里的话说,“即使不能直接拍摄到外星人所居住的卧室,也能研究他所居住的星球”。


      新闻背景


      寻找外星家园 欧航局要当老大


      在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方面,欧洲航天局一直想和美国决一高下,当这一领域里的“龙头老大”。


      欧洲航天局科学主管大卫·索斯伍德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这是我们的地盘”。索斯伍德说:“第一个发现围绕另一个恒星运转的行星的科学家就是我们欧洲人。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米歇尔·梅厄和迪德·奎洛兹在1995年10月发现围绕飞马座51运动的,质量与木星相近的天体,揭开了人们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序幕。我们想在这个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不仅要成为第一个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人,而且要最先发现存在生命的行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将知道我们是不是银河系中唯一的生命体。”


      索斯伍德的话也许能概括欧洲航天局的梦想。“如果在银河系中存在我们的邻居,不管它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还是小如细菌的生物,我们欧洲的科学家将一定能找到他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