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蓉蓉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前中国能源非常紧张,多次出现电荒,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工业偏重型化所导致的,请问您的观点是什么?
何祚庥(以下简称何):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在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规律中 ,一个重要规律是组成生产力的各种产业结构的演变也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各不同类型的产业常常遵循一定顺序而持续发展。首先是农业,又称为第一次产业,成为主导国民经济的产业,其次由工业,又称为第二次产业,取代农业而逐渐成为主导国民经济的产业,再次由服务业,亦即由第三次产业成为主导国民经济的产业。在西方学者群中,这又称为克拉克定律。注意,这里有关“一、二、三产”的表述中,多了一个“次”字。早年,在介绍有关产业结构演化理论时,曾经加入一个“次”字,意思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历史的顺序。后来由一些学者去掉了这个字,简化为一产、二产、三产。
记:为什么产业结构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
何:归根结底,是因为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的演化和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即人们只有在较充分地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才会有较强烈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什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的发展必须以一定农业的发展为前提;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必须首先解决生存问题,进而解决温饱问题。而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必须有较发达的农业。人们只有在解决“生存”、“温饱”等问题后,才谈得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再“全面建设富裕社会”。一句话,居民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
记:为什么产业结构的演变不能跨越?
何:产业结构的演变不能跨越,是因为居民的消费结构不能跨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倡导,居民的消费结构可能出现一些微调,但总的来说,总是先“生存”后“温饱”,先“物质”后“精神”。
在我国报刊上,曾经有不少人批评我国的第二产业太多,第三产业太少,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句话对不对呢?是有一点道理的。如当前我国的第一产业约占国民经济的20%,而发达国家却只有2%~4%;我国的第二产业约占国民经济的50%,而发达国家却只有20%;我国的第三产业约占国民经济的30%,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第三产业确实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小很多。但需要冷静考虑的是,中国的生产力正处在什么阶段?从发展全局来说:中国当前的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还是已进入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将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但是,“先进”生产力中的“先进”一词,是相对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它是先进的。如果脱离了当前发展阶段,过分“超前”地发展某种产业,其实并不能认为这是适合于中国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下转a3版)工业重型化阶段不能跳跃
记:为什么中国的工业化必定由工业的轻型化转向工业的重型化?
何:这是因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列宁在《论市场经济问题》一文中,对第一部类生产和第二部类生产间的相互关系所深入探讨过的问题。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如果中国不能大规模有效地发展各种原材料工业、各种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就谈不上轻工业以及各种服务业的更迅速的发展。为什么中国当前钢铁、水泥等原材料需求旺盛?为什么房地产业价格飞涨?为什么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供不应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工业的重型化是不可逾越的必然经历的阶段。
记:工业走向重型化引起的连锁反应是什么?
何:工业重型化必定带来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短缺。尤其是能源,由于存在某些决策性的失误,更呈现出高度紧张的局面。这就引起了对中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一种意见说,中国应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即所谓“a模式”,而应该走一条“大量”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新的发展模式,亦即所谓“b模式”的发展道路。我们赞成在发展过程中要尽量节约资源、能源。但在工业迈向重型化阶段时,b模式在科学技术上并不存在。还有一些人批评所谓“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主张二者并举,从而达到“大量”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的确,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包括对工业重型化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信息化不能替代工业化。中国的 [1] [2] 下一页
13亿人口,比所有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4~5个亿!所以,中国的工业化将是史无前例的,超越一切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切延缓、推迟或削弱中国工业走向重型化的主张, 就会或者导致中国走向“片面”的工业化,或者导致“工业东部南部,农业中部西部北部”。
记:我国将如何解决即将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紧缺的困难?
何:这要具体分析。有些资源我国并不真正短缺,或存在可代用的资源。有些资源紧缺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适当地缓解或解决。有些资源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调节供求。总之,我赞成将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记:现在很多人寄希望于循环经济,希望由此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何:我赞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需要冷静思考的是:所谓新型工业化之“新”,其内涵何在?如果这一“新”字是指尽量采用新技术,不必重复别人使用过的落后技术,这我赞成。但如果“新”的内涵指必须以循环经济来取代传统经济,那么我就不赞成。因为科学技术上并不现实。
记:所以,从你来看,资源短缺和能源短缺在性质上还有所区别。
何:对!
真正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是能源问题。所谓能源的紧张,其实是指化石能源的紧张或天然铀资源的紧张。其实,能源问题是国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仅仅依靠化石能源的供应,将不足以长期支持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核能的利用也同样面临天然铀资源紧缺,以及不可避免地伴有如何处理超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污的困难。
记:那如何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呢?
何:我赞成将眼光转向可再生能源。地球上可再生能源的数量是很大的,如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中国当前的电力装机,到2004年底约是4.4亿千瓦,而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有5亿千瓦之多,其中经济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也将近4亿千瓦。已查明的风能资源是2.53亿千瓦,但理论上估算的风能资源至少是20亿~25亿千瓦。国际上已查明的风能资源是世界水能资源的10倍。至于太阳能将至少是风能资源的100倍!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相当于煤发电的成本,并还有成本继续下降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约是煤发电成本的5~8倍,更有较大的成本下降的空间。所以,中国以及全世界并不面临能源短缺,而是如何将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转化为经济而有效的能源。
记:怎么才能让科技在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上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
何:我国奉行科技兴国的国策已有多年。但直到现在,科技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未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解决能源问题,我赞成我国应制定各种积极有效的能源政策,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建议政府在10~15年内投入5000亿元人民币用于能源的研究、开发、直至真正实现产业化,彻底解决中国所面临的能源技术短缺困难,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易蓉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