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斯佯谬提出后,另一位德国天文学家西利格又提出了“引力佯谬”。他认为,如果万有引力定律适用在宇宙的各个地方,那么恒星会受到宇宙中所有其它恒星的引力,或强烈、或微弱,但最终的合力将无比巨大,从而将恒星撕成碎片。同样,我们在观测中没有看到这一现象。看来,人们头脑中的宇宙观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奥尔勃斯本人试图解决自己提出难题。他猜想在宇宙中充满着稀薄的气体,气体会吸收恒星发出的辐射,从而使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远处的恒星。但是气体在吸收了辐射后温度将升高,最终导致气体本身也会发出辐射,并达到吸收和释放的平衡。因此奥尔勃斯的解释无法令人信服。对于奥尔勃斯佯谬,救命的稻草就是前面提到的恒星的红移现象。 距离我们越远的恒星,退行的速度越快,因此来自遥远星系的光线往往是高度红移的。光的谱线越向红端移动,它的能量就越低,因此亮度就越低。于是奥尔勃斯佯谬的产生就解释为,远处的恒星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时,光线的亮度由于红移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在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是那些距离地球非常近的恒星。 原本是在谈论宇宙是否有中心,却讨论了奥尔勃斯佯谬的解释,这是因为两者是有关系的。我们从地球向宇宙的各个方向看,似乎在不同方向上的恒星数目是大致相等的。由于宇宙知识的不断丰富,人类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变得谦虚了,即使宇宙是有中心的,地球也不可能成为群星簇拥的明星。如果宇宙是有中心的,从地球看宇宙就会在某个区域恒星多一些,某个区域恒星少一些。因为恒星在宇宙中大体上是均匀分布的,而地球应该位于宇宙中心的一侧。由于事实是,天空中恒星在近均匀地点缀着夜空,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是没有中心的。 但对奥尔勃斯佯谬的解释,却会使支持宇宙有中心的人们看到希望。由于恒星的红移,使地球上的人们只能看到宇宙中有限区域内的恒星,因此宇宙也许是有中心的,只是我们的视野不够开阔,看不见宇宙中心的风采。9、四维的宇宙 现在,随着天文学家能够看到的恒星的亮度越来越暗,他们看到的恒星也越来越多。视野的一步步扩展使宇宙无中心论逐渐站了上风。天文学家对宇宙无中心的解释依赖于宇宙膨胀的观点:宇宙的膨胀不是发生在三维空间中,而是发生在四维空间内的。它不仅包括普通的三维空间——长、宽、高,还包括第四维空间——时间。 描述一个四维空间的膨胀是非常困难的,科学家们常常用气球的膨胀来形象地解释。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众多的星系是气球上的斑斑点点,银河系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斑点牢固地粘在气球的表面上,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进入气球的内部或跑到外面去。注意,气球的球面是没有中心的,球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性质都相同。现在开始向气球中不断地注入空气,使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那么表面上的每个斑点彼此间离得越来越远,这正是模拟宇宙膨胀和星系退行的情景。在气球上的某一点上的某个人(一个二维的人!)将会看到,其它的所有斑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让我们回过头去寻找气球表面上的斑点开始退行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它已经不在气球表面的二维空间里了,必须加上时间这一因素,我们才能重新发现它,斑点处在过去的时间和空间中。气球的膨胀实际上是从内部的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发生的,而气球上的斑点是在二维空间上,所以二维空间的人不可能探测到三维空间内的斑点,或者说,是星系。 同样,在宇宙中,我们生活在三维的空间中,星系在三维的空间内运动,而宇宙开始膨胀的地方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即数百亿年以前,虽然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宇宙膨胀的蛛丝马迹,但却无法回到那个神奇的时刻。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三维气球的表面,这个表面是没有中心的。 听上去宇宙的膨胀的确难以理解,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智慧。人们在茶余饭后常常相互打趣,“上辈子你肯定没吃饱,这辈子来补一补”,“下辈子我要变成一条鱼”,其实人们都明白,“我”是活在现在的我,而不是活在过去或将来里,正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是现在的宇宙,而不是过去或将来的宇宙一样。科学无法回答某个人上辈子是什么形态,甚至人是否有轮回转世也无法证明。只有宗教才回答了这些问题,但那是以宗教的方式解决的。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