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古崖居,一个千古之谜的人类文化遗迹
  • 复活节岛
  • 古罗马的面貌
  • 千古之谜金字塔
  • 古剑之谜--越王剑
  • 法老的诅咒
  • 海南发现海底草原
  • 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
  • 海洋的成因
  • 形形色色世界水下遗迹大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诸世纪》预言到戴安娜之死?<%=id%>

        人类的第二个千年即将进入尾声,而世人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人类社会究竟将向何处去,这是目前谁也无法准确预言的大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各样的预言才大行其道,这些预言大多缺乏科学上的根据,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众多的世纪末大预言当中,16世纪法国著名的预言家诺斯特拉丹姆斯所写的《诸世纪》一书最近正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

      据诺斯特拉丹姆斯在这本书第10卷第72篇中预言:“到了1999年第7个月,大灾星将会从天降临”。这段文字是诺斯特拉丹姆斯在《诸世纪》一书中唯一写明时间的预言。在这本书里,诺斯特拉丹姆斯认为,到世界末日来临时天空中将会有行星分成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排列,形成十字形状。行星的这种排列状态将在地球上引发连续不断的瘟疫、战争和饥荒,使人类坠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诺斯特拉丹姆斯的这个预言究竟是真是假?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们曾在1997年对这一预言进行过验证,发现电脑模拟的结果令人大为吃惊。据电脑资料显示,1999年8月18日天空中的行星将排列成十字形状,从而部分证实了诺斯特拉丹姆斯的这个惊人预言。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从观察天象来计算每天的潮汐涨退和日出时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少迷信的成分,常常对当时无法解释成因的天文现象穿凿附会,比如说将日食和月食等现象视为天象示警,认为这些现象是将有大灾难降临的预兆,必须举行祭祀仪式才能平息上苍的怒火。然而如今科学已极为发达,许多在古代无法解释的天象,人类现在不仅可以作出解释,而且能够准确地进行预测。

      对于行星将排成十字形状的天文现象,科学家们普遍显得很平静,认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和月球排成十字形状,而地球则正好处于这个十字的交叉点上,其成因是各大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周期和速度各不相同。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平均每隔两三千年才会出现一次,而且只会持续一天时间。据天文学家们估计,上次行星出现十字状排列的现象是在公元前110年,而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将在今年8月18日出现。届时,人们从地球上将无法目睹这一奇景,但如果面向月球就有可能看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排而列的现象,而地球将位于十字形中心。天文学家们认为,由于地球处在十字形中心,因此各大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将会相互抵消,并不会引起地球上任何水灾或地震 等灾难,更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

      对未来世界进行预言,是人类永远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早在本世纪之初,西方就曾有很多人对本世纪即将发生的大事进行过预测。美国《布鲁克林每日鹰报》还曾在1900年12月30日集中刊登过这些预言家们的预测,当时的预言家们作出过很多预测,比如说认为日本将会变得强大、德国将会吞并波兰、妇女地位将会上升、曲棍球将成为最流行的运动、广告将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有影响力等等,这些预言有的应验,但大部分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

      法国预言家诺斯特拉丹姆斯的《诸世纪》一书,在众多的预言中显得有些神秘莫测。有人认为,诺斯特拉丹姆斯早在400多年前就曾预见到了戴安娜王妃的神秘死亡。在《诸世纪》一书中,诺斯特拉丹姆斯曾经这样写道:“跟先知同一名字的人,其幼子会为戴安娜带来她的安息日”。有人据此认为,戴安娜男友法耶兹的父亲穆罕默德法耶兹,其名字正好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一样,因此诺斯特拉丹姆斯早在400多年前就预见到了戴安娜的死亡。在《诸世纪》一书中,诺斯特拉丹姆斯还留下了一千多首预言诗,其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人就从这些晦涩难懂的预言诗中得出结论,认为法国大革命、人类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前苏联的解体,都曾被诺斯特拉丹姆斯准确地预见到了。从《诸世纪》这本书的内容来看,诺斯特拉丹姆斯对人类社会的预言一直延续到公元3797年,其中不乏惊人之语。但是诺斯特拉丹姆斯毕竟是400多年前的古人,他的预言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是很值得怀疑的。好在再过几个月,世人就将迎来太阳系十大行星排成十字形状的时刻,人们届时就能对诺斯特拉丹姆斯的预言准确性作出判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