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万里屐痕
  • 千年巴渝古镇郁山
  • 西部边陲的金城汤池
  • 象岛的宇宙舞者
  • 走马五大连池
  • 纵马呼伦贝尔
  • 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 黄淮海三河不堪重负
  • 光明日报:中国102个最美的地方
  • 四川雅安蒙顶山巅千年古井 揭开井盖就下雨
  • 科学家研究首次发现 地球之肺正在加速缩小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美国喀麦隆*湖又现杀意<%=id%>

    工作人员排除有害气体尼奥斯湖和莫努恩湖坐落于中部非洲喀麦隆西部,栖息在葱绿的山峦叠嶂和悬崖峭壁之间,美得惊世骇俗。但是千万不要被这幅优美的山水所迷惑,这两个美丽的湖中其实蕴含着大量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曾使上千人毙命。科学家近日发出红色警告: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毒湖”将释放出致命毒气,使更多的人死于非命!

      红色警告“*湖”又要*了

      27日,美国地质测量中心以及喀麦隆地质采矿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当天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刊文发出红色警告: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 
    ,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尼奥斯湖和莫努恩湖有可能再次发生灾难性的二氧化碳喷发。

      美国生态学家柯灵说:“从好的方面来说,两个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经减少了12%%到14%%。但是坏消息是,单一导出管并不能快速地将二氧化碳导出,现在湖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上世纪80年代灾难发生时还要多。”

      由于湖周围有大量肥沃的农田,随着“毒湖”*灾难渐渐被人们淡忘,先前搬出湖周围的居民又重新搬了回来,周围社区面积不断扩大,一旦“*湖”再次“发威”,将有更多人死于非命,造成比前两场灾难更严重的后果。

      神秘惨祸“*湖”曾夺命1800

      柯灵教授等科学家的研究警告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唤起了人们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幕惨剧的回忆。

      1984年8月15日,莫努恩湖突然喷发毒气,附近的37名居民丧生。1986年8月21日夜,尼奥斯湖发生类似的奇怪现象,伴随着闷雷般的响声,湖底沉积的超量二氧化碳冲出湖面,掀起近百米的巨大水浪,强烈的毒气迅速向四周扩散,波及到2600公里以外,夺去了湖周围1800名村民的生命。

      当救援人员来到尼奥斯湖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出奇的寂静,而眼前的一幕令人不寒而栗:方圆数公里范围内,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被一种突然且闻所未闻的力量扫荡。一位目击者回忆说:“当时我正往下面走,我要去尼奥斯湖。可到了那里,才发现根本没有人了———他们全都死了!”

      最诡异的是,有不少村庄里的人畜被斩尽杀绝,却不见任何惊慌的迹象。很显然,这些受害的人畜都是因窒息而丢命的!

      祸首找到湖底二氧化碳是无形杀手

      灾难发生后,喀麦隆和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组织科学家调查“*湖”的秘密。美国生态学家柯灵说:“这是调查过的最令人迷惑的灾难之一。湖水没有泛滥就夺去了上千人的性命。”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湖”的神秘面纱:这两个湖为火山湖,在湖底部岩浆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缓慢向湖底渗进,并逐渐溶于湖水中,密度不断增大;湖表层的冷水就像一个大盖子一样平静地盖在上面,使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难以散发。

      如遇地震或地层变化,湖表层的“盖子”发生震荡,毒气就可能发生剧烈的喷发。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密度较大,喷发后二氧化碳云团会沿着山势下沉,包围附近的村庄,因为这些毒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等二氧化碳等气体沉积到一定密度,人和牲畜就会因窒息而亡。

      难以预防“*湖”可能随时发威

      揭开“*湖”的真相后,科学家建议采取“疏导法”释放湖底的有害气体,以达到“排气防喷”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分别在尼奥斯湖和莫努恩湖设立5个和3个虹吸装置,日夜不停地抽取湖底的各种毒气,防止“*湖”因积累超量气体引起再次喷发,危及居民的生命。同时,在湖边安装预警系统,监视怪湖的含气情况。如果含气量超过警戒线,有突然喷发趋势,预警系统就会发出*声,附近居民可立即撤离。

      目前,尼奥斯湖只安装了一个虹吸装置,只见一个50多米高的白色“水柱”从湖面升腾而起,时高时低,喷发的时速约为100公里。其实,这个“水柱”实为“水气合一”,其中90%是有害气体,10%为湖水。

      但是,由于“排气防喷”整套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维护“虹吸装置”正常运转也需要大笔费用,工程并没有按计划完成。一个虹吸装置远远达不到排毒要求,尼奥斯湖每天积聚的各种毒气高达100万立方英尺,而其中仅有1/3被排放,更不要说以前湖中积聚下来的大量毒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