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目前全国裕固族总人口正在接近1.5万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使用3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还有是汉语。没本民族文字,一般用汉字。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裕固族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代后期(公元9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初到河西走廊时,依附于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并在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大约在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并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11世纪初,该汗国被西夏吞并。在甘州回鹘人控制河西走廊的一个多世纪里,甘州回鹘人利用古代中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不仅快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同时为促进当时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州回鹘汗国灭亡以后,余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省西宁一带),后来融合于当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内,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鹘人——大概是甘州回鹘的主要组成部分则退处沙洲以南地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此后直到元朝时期的裕固族先民的历史,在汉文史料中的记载十分稀少。仅有个别的记载说,大致在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地区,活动着被称为“黄头回纥”的部落。历史研究表明:“黄头回纥”大体上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后裔,也是元代“撒里畏吾”人的先民。 “撒里”(sara)即“*”、“黄头”,“畏吾”即“回纥”。 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出兵攻下撒里畏吾地区。从此,在裕固族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不仅撒里畏吾人被纳入到了蒙古汗国及元朝的长期的统治之下,而且,许多蒙古部落也随各宗王镇戍该地区而进入到了撒里畏吾人地区。蒙古族百姓与撒里畏吾人基本上在同一地区游牧,这样就使在裕固族先民创造的回鹘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代。 明代史料中,称裕固族先民为“撒里畏兀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遣使持诏谕镇守撒里畏吾人游牧地区的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后又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并陆续在撒里畏兀儿人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在撒里畏兀儿人与蒙古族杂居的地区设立了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和罕东左卫,史称“关西七卫”。各卫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是元朝遗留下来的蒙古族及其后裔。在明代,回鹘民族的一支与古代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共同的“撒里畏兀儿”这一民族称谓下,这支回鹘人也越来越不同于从前的回鹘人。同时,当地的元代蒙古族后裔也日益有别于早期的蒙古族。古代的回鹘人与蒙古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部分蒙古人学会了回鹘语,同时,部分回鹘人也学会了蒙古语。由于各地蒙古人的势力不尽相同,因此,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古代回鹘人所受到的蒙古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却在明代中后期基本形成。 16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酒泉)南山和甘州(今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 清代裕固族普遍接受了藏传佛教,并广泛吸收了藏文化,一批黄教寺院在当地兴起。清政府按裕固族各部落所处的地域,将裕固族划分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封授了各部落的头目、副头目及“黄番七族总管”,并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又称“锡拉伟古尔”或“西喇古尔黄番”等。但在清代直至民国年间,裕固族的社会经济似乎趋于衰落状态,人口急剧减少。清初划分“黄番七族”时,约有6,000多人口,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剩人口不足3,000人,濒临民族消亡的边缘。 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为同源汉语音译词。1954年2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4月,黄泥堡裕固族乡成立。经过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协商讨论,一致同意用与“尧乎尔”音译相近的“裕固”(兼有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义)作为全民族统一的新的民族称谓。 现在,没有本民族书面文学的局面已被打破,裕固人开始用汉语来进行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一批裕固族大学生开始了一种自觉的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其中以他们的诗歌、散文创作较为活跃和集中。大学生们以及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裕固族现当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裕固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因此,民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 裕固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高领左襟长袍,戴圆顶卷檐白毡帽或大檐礼帽,冬季则多戴狐皮帽。山区靠近藏族的地区,部分裕固族喜欢藏族服饰。妇女所戴的尖顶红缨毡帽和佩带的“头面”则更具有民族特性,二者都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特殊服饰。未婚女性有她们特殊的服饰,即戴在头上额前的“沙达尔格”、佩带在胸前的“顺格尔”和背后的“格玉孜克”。 裕固族传统饮食中较具民族特色的食品种类主要有手抓羊肉、烤全羊、酥油奶茶、羊下水加工品、烧壳子(烤制的面食)、酥油面饼(裕固语称“亚合吧”)、锁阳饼等。肉食在裕固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有肉便有酒,裕固人爱喝青稞酒。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此外,裕固族牧民能采集的野菜种类较多。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裕固人依然禁食驴、马、骡肉和狗肉。裕固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家中来客人,裕固人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来招待客人。裕固族民间俗语说:“进门就是客,待客如敬神”。 传统的裕固人并不特别在意生男还是生女,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故在裕固族社会中,基本没有明显的有男性传宗接代的宗法观念。裕固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一直较高。裕固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主要有幼儿的剃发仪式和婚礼仪式。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出生后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裕固人喝茶时一般用一根筷子,忌用两根;给客人递茶碗、敬酒时忌用单手,须为双手以表敬意。忌往河里和火中扔不洁之物;冬日取暖忌将脚直接放在火上或火盆、火炉上面,也不能将鞋袜、内衣等不洁之物放在火上烘烤。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独具特色。婚礼开始时,在新娘家给新娘戴上象征女子已婚的头面和尖顶红缨毡帽;在送亲仪式上要祭祀各种神灵,女方客人还要故意刁难男方代表;女方送亲队伍要分批骑马冲击设在男家门前的小帐房,并力图把小帐房踏倒。小帐房是供新娘休息的,而男方家则事先早已派人躲在小帐房内大声喊叫,防止小帐房被女家踏倒。此仪式以男家集体出动,抓住对方马缰为结束。婚礼内容还包括新娘过火堆仪式和新郎箭射新娘仪式等等,场面非常欢快热闹。 裕固族地区主要有三种葬俗,即火葬、*和土葬。火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西部地区。*主要流行在裕固族东部地区,除少数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土葬主要流行在靠近汉族农业区的黄泥堡裕固族地区和肃南县前滩乡裕固族地区。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曾主要以毡帐为家,随水草迁徙。直到本世纪50年代,除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少部分裕固族外,其余大部分裕固族牧民都仍然以帐篷为主要居住场所。如今,裕固族牧民逐步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放牧,帐篷原有的作用日益降低,但在当地各旅游景区,帐篷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接待设施。与此同时,帐篷也走进了繁华都市,成为城市居民们休闲娱乐的独特场所。 裕固族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马、骆驼、牦牛、驴和骡子。马匹是各地裕固族牧民放牧和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山区牦牛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牲畜种类,耐力强,善于跋山涉水,被誉为"高原之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牦牛仍然是当地主要物资运输工具。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人主要以骆驼为运输工具,作为一个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诞生的民族,裕固族的先民曾在这条东西向的交通要道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近代社会,驼队运输也仍然是当地裕固人谋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如今,摩托车和越野车的使用,正在改变着裕固人的放牧方式和生活方式。 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中段。其中,分布在祁连山区的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祁连山北麓是一片狭长的天然山地牧场,在历史上,自秦汉时期起,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总面积约23,887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绝大多数草原都分布在高寒山区。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分属张掖和酒泉两个地区。其中肃南县明花区属戈壁绿洲草原地带,那里的裕固族仍然以畜牧业为生,而黄泥堡裕固族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总体上,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经济是其社会经济的主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裕固族的经济形态逐渐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就是在逐步实现定居化的同时,发展了农耕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前,黄泥堡裕固族就已过渡成为农耕民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发展又在逐渐加快。这就使得现代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具有了一定的多重性。 裕固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有两大类型,即祁连山北麓的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平川地区。前者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属半干旱高山气候区;后者则处于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裕固族在这块不连片的戈壁绿洲上,从事着农业经济或畜牧业经济。 裕固族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黄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在国家的支援下,实现了定居放牧,建设围栏草场、人工草场、饲料地,兴修水利,置办机械,草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有趣的是,他们居住的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牧业方面的"名牌产品"。民间俗谚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裕固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曾是一个纯畜牧业民族,而且当时的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不仅畜种品质差,而且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不允许畜群的大量繁殖,因此也只能十分勉强地维持简单的生活。1954年以后,整个经济结构得到了彻底调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皮革厂、被服厂、农牧具修配厂、地毯厂、奶粉厂等。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其中采矿业的发展更是效益突出,铜矿、煤矿、萤石矿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裕固族地区的工业经济又呈现出新的态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如鹿产品系列,包括各种品牌的茸血酒、鹿茸、鹿血、鹿肉制品、鹿胎膏等,成为深受当地各民族群众喜爱的滋补营养品。 【返回】 祁连裕固情
中国大西北的祁连山中,聚居着一个人口接近1.5万的民族----裕固族。裕固族源于中国古代的回鹘和蒙古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过去是一个游牧民族,在祁连山的高原草场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生活十分艰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固定的民族称谓,直到1954年成立自治县时才取富裕巩固之意定名为裕固族。几十年来,裕固族人民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过去裕固族人住的是用牛羊毛织成的褐子做成的帐篷,是不能敝风雨的。现在除了定居点的砖瓦房,就是放牧时用的白色帐篷。这种帐篷也是很坚实保暖的,它不但能遮风挡雨,而且帐篷里很舒适,虽然设备简单都是些日常用品,但用起来很方便。现已定居的裕固族人在放牧季节,还是要带上帐篷,赶着牛羊,在祁连山中游牧。 祁连山中的景色非常美,山不是那么的陡峭,起伏的大山坡全被丰美的绿草覆盖着,绿油油一片好似一片大海,颠簸奔跑的汽车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小船。天热的时候山坡上的草场不放牧牛羊,要把草留到冬天时让牛羊吃。夏天裕固族牧民把牛羊赶到山顶,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天气变冷,他们赶着牛羊逐渐向下移,让牛羊在更长的时间里都能吃到新鲜的草。 由于外来的影响太大,所以无论从服装服饰,还是从生活习惯上看,都很难找到他们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东西了。只有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才穿起高领长袍,腰系彩色宽带,头戴礼帽,脚踏高腰靴子,用传统的民族服饰把自己装扮起来。敬茶是裕固族人待客的一个重要的礼节,裕固族人很重视喝茶。每天他们要喝3次酥油炒面茶,茶中调入牛奶、酥油、炒面、盐等,只有晚上才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很简单,以面片、米粥、烤馍馍为主。节日时吃油炸锞子、饺子和手抓羊肉。在草原上的篝火旁抓着大块的羊肉啃起来时,人们就会体会到裕固族人热情而略带粗犷的性格和浓郁的草原风情。 裕固族人说起他们家乡的变化,都显得很自豪。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在群山之中,称为红湾寺。过去那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喇嘛寺庙和几间土房,现在早己大变样,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城镇了。几条宽阔的街道路,两旁是办公大楼、百货商店、影剧院和居民住宅楼,虽然还不能与大城市的豪华建筑相比,却也使小镇充满了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