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上旬,第20届国际制图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我们听到并看到了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关于地图的知识和信息。这里面有国际制图协会前任主席伍德先生精彩的主题发言:“21世纪的世界——无地图即无前途”;有高水准的,出自全球地图界精英之手的585篇论文和1200幅经过精心分类、装裱的精美地图。它们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向全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地图学者、工作者和爱好者叙述着地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此外还有层层围绕大会主题及28个专题所展开的热烈地研讨。在这里,形成的是一个浓烈的文化氛围——关于地图科技和社会文化及其这种社会文化的价值展现;关于地图这种全球通用的文化交流、传播工具和手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地图社会文化价值问题,留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21世纪是非常的世纪,旧的世界格局在不断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世界地图正在等待人们去重新描绘。1990年,著名地图学家,前国际制图协会主席泰勒先生在他的《21世纪的地图学》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地图学与地图工作者能够作出较大贡献、令人鼓舞和戏剧性变化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适时作出反应,我们的专业和学科就可能受到伤害”。 当我们纵观中国地图的发展史,当一件件、一幅幅、一册册古往今来的地图作品汇集一处,除它们本身的原始自然、华美贵重、科学严谨、经济实用和现代新潮之外,形成的是一条清晰的历史之链、文明之链和文化之链,令后人可以透过它们凝望时光隧道的某一段、某一点,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地图文化形成发展的流变与曲折。从陶片上的图画,到象形文字内的地物符号,到九鼎图、山海图,到距今2300年的木板水系图、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形图”、驻军图、木刻天文星象图、汉画像砖“市井图”、世界最早印刷的“十五国风地理图”、计里画方地图、郑和航海图……到实测的大清舆图,到手绘、刻绘、小笔尖注记、雕版印刷、铅字印刷,到计算机辅助制图、全数字化制图,再到卫星影象图,GPS、GIS,到真彩色城市写真图——地图走进了新时代,也展示了新时代!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地图保持了与时代的同步,我们中国的地图与世界水平没有太大的差距。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测量,我们厚重的地图文化在今天相对显得有些“薄”了。 举一个小例子:我手头有一部名为《温州老板》的书,50万字,有顶级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亲笔题名,书中书写了50个经艰苦创业而十分发达的温州企业家,他们中间有近10人是中国“鞋王”。书中记载:1999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目标和温州鞋革业发展的现状、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申报建立占地面积大3000亩的中国鞋都的决策,并决定于1999年10月(国庆50周年的大好时机)举办“99国际鞋文化节暨第二届温州商品交易会”……如今我们中国,已有了鞋文化、啤酒、椰子、风筝、服装等等等等的“节”,而且都是文化!其实,地图才是美丽、悠久的文化呢,才是最有资格和实力举办文化节的文化产品。而且,2001年8月6—10日,就是创办“中国首届地图文化节”的最佳时机。试想一下: 我们借“20届国际制图大会”的契机,在北京举办不仅仅是地图展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地图文化节”,里面有图展,有卖和拍卖地图,有现场“制作地图”,有地图知识竞赛,有讲座有演示等等,岂不是大大地弘扬了地图文化,使地图丰厚的社会文化价值得以实现呢!希望我们的有关领导和有关人士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商机的时代提高认识,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争取尽早有一天,我们热热烈烈地举办自己的地图文化节,提升我们测绘界、地图界的社会地位,体现我们的实力和真正价值。 二、如今是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并举的时代;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为特征,与物质生产联系较为密切,它以高度的科技含量为后盾;我们地图业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文化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人们在挖掘已有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产品的同时,不仅不会带来原有文化资源的消耗和丧失,而且还会增加原有文化资源的含量。文化资源越是丰厚,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大,经济发展就越快。从这一角度讲,地图业也有文化经济的成分。我们越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在地图产品上越下功夫,它古往今来的文化味道就越深,价值就越高。1999年,因庆节前夕,我正在上海采访,无意中游览城隍庙旁的“上海百年老街”。我走进一处“上海老茶馆”,意外中发现了老茶馆的墙壁上挂满了上海老地图。其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经贸导报》都曾报道过。我看见整个墙面上大大小小镜框里是一幅幅旧上海各个时期出版的地图,有近20幅。有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租界城乡全图》;1928年的英文版《上海规划图》等,地图上,能找到的现地名只有“闸北”,其余都是当时各国列强的租界。品茶、读图,再阅读室内的一些旧杂志、老物品,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酽稠的文化,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地图界占有比那个叫张剑明的茶老板更多更丰富的地图,我们各个地图社和测绘单位的临街处也完全可以利用来作为以地图为背景的实业或其他,但是我们就没有利用,就没有做。我们甚至曾经热闹一时的地图服务一条街,都因为竞争激烈,竟相压价,只剩下一两家腹膜和低价批发地图的了。没有人有新创意,古地图也就是拿来出古地图集,搞展览,或者精心收藏起来,轻易不为人知。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有图,却缺少别的。我们的地图文化没有得到真正的弘扬。 三、今年,我曾慕名到北京大学去采访书写了《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的李孝聪教授。在幽雅宁静的朗润圆,李教授讲述了他为收集流失海外中国古地图勤奋工作的往事;他还拿着今年第8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反问我:这本杂志为什么好,人们为什么买这本杂志?他的解释十分明确:因为杂志定位准确,装祯和印刷都属上乘,特别是第8期为配合“20届国际制图大会”特别策划的“用地图‘克隆’中国”里,有一张占正反10个页面的古色古香的《黄河图》,人们青睐这本杂志,相当的原因是为了里面的这张地图。时间更早一点,我还认识了醉心于地图收藏的吉林的刘斌先生,他送我一张日本地图的复印件,叫做“书店地图”。这张地图内是密集的书店街和名称,其中就有“地图书店”。而我们的地图却没有作到如此精细,如此专题化;我们地图界亦有自己的宣传媒体,信息载体,也就是展示我们地图文化的窗口和广场:如《地图》、《地图天地》、《地图世界》等。可惜多少年过去了,据说还是几千份的市场份额,还是一副相对陈旧的老面孔,所以没有经济效益,从而社会效益也不可能太令人满意;所以就无法担负弘扬地图文化,推动地图市场发展的重任,让人觉得十分无奈和着急。近日,欣闻《地图》杂志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接办,也拜读了显赫地登在《光明日报》上的征订广告,现在我们广大的地图工作者、爱好者都拭目以待,希望有一个《地图》的春天! 建议我们行业应当以鼓励和支持的姿态激励有志之士撰写有关地图文化的较高品位的文章和书籍,现在真正出了这方面书籍的恰恰是测绘和地图业的业外人士,还有外国人的《地图的力量》和《地图的由来》等,这个问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一种文化,它是要有理论来支撑和舆论的宣传的。 还希望我们大家要有共同的发扬地图文化的意识,要有使地图的社会文化价值最大化的信心和决心。地图是我们测绘业的终端产品,也是我们和社会、市场及人民生活密切相连的结合点。我们借助地图这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应该和能够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为人民生活和21世纪的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