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 降水强度用语
  • 不应忽视的低空水资源
  • 西北干旱气候成因一说
  • 子午线
  • 云团
  • 地图与农业
  •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类是怎样认识它的
  • 中国何时有了地图
  • 地图投影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天空是个什么样子<%=id%>

    在那些愿意花时间眺望——真正地眺望——天空的人眼里,头顶上的天空显得那么生动,那么美丽,色彩缤纷.变幻多姿。
      1982年10月.美国马萨诸塞州阿林顿市汤普森中学开展了一项大胆的教学科研活动,叫做“观察天空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如果让孩子们的功课与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空联系在一起,那他们将热衷于学习数学、作文、理化以及其它课程。三年级教师埃莉诺弗拉雷说:“开展这项活动所带来的,是一场*性的学习热潮,这在我22年的教学经历中,还是从未见过的。”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弗拉雷把教室窗户的帘子拉上,然后问学生们,当天的天空是个什么样子?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记住他所看过的天空。
      当这些孩子走出教室看天时,才发觉自己太缺乏观察力了。从这天起,每一个学生都在记录“看天日记”,记下了对天空的描述,摘抄了赞美天空的诗歌和别人看天的心得体会。
      正如预期的那样,孩子们对天空的兴趣也扩展到了其它的课目。那些总是把天空描绘成一张蓝幕的孩子,开始在天空中绘上云彩、日光和纷繁的颜色。学生们通过制作日晷,学到了远远超出他们课本水平的数学知识。许多学生还成为业余天文爱好者,而且兴趣日益浓厚。
      “观测天空活动”也激起了*们看天的热情。早晨四点钟,孩子们已在催促父母赶快起床,以便到外面去看日出。一位教师收到一张便条,上面写道:“我今年65岁了,这还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日出。我是和我孙子一块儿看日出的。谢谢您。”杰克波尔登是波士顿的一名电视记者。1977年的一个黄昏,他躺在一块草坪上小睡醒来,便举目仰望长空。那一年他49岁,却是在一生中第一次看清了天空。他感叹地说;“天空多美啊!我仿佛登临仙境。真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看天之美。”此后不久,波尔登在大街上逐个捂住一些人的眼睛,要他们描述当时的天空是什么样子。一共问25了人,结果谁也说不出。
      波尔登说:“人们只要看到了天空有多美,就会停止给大气造成污染。”他希望人们能学会欣赏天空之美,能用新的眼光观察天空。
      不少人现在不再注意天空,认为我们在室内工作和生活,如果想知道室外的天气,只要打开电视机就行了。可是,波尔登说得好:人是在天空下生活的。“我们肺内的空气是天空的组成部分。”他引用气压计的发明者伊万吉利斯塔托里拆利的话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最深处,每平方英寸的面积上受到15磅(约每平方厘米1千克)的大气厌力。我们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健康和幸福,建筑在对天空的了解之上。”春天,阳光明媚,大地暖融融的。水变成水蒸汽,池塘和峡谷上迷漫着雾霭。
      空气带着水蒸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水蒸汽冷却达到“露点”,便形成了云——泛着白色的光,因为它散射出各种颜色的日光。云朵后面,天空一片蔚蓝,因为大气中的微粒能较多地散射日光中的蓝色和紫色光。
      如果云朵里面的小水滴聚集起来,达到足够的重量,就会掉到地面上来,这就是雨。有的雨又可形成彩虹。在你走动时,彩虹仿佛也在跟随你移动。
      夏天的夜晚又给我们带来“流星雨”。8月,流星群每日出现,蔚为壮观。
      金秋时节,满月升起来了,象一只金盘子。秋风吹动,尘埃飞舞,使满月的金色变得更柔美。当月亮升过树梢或山峰时,由于我们知道山和树都很高大遥远,在脑子里月亮会显得大一些,使视觉误差得到“校正”。但当月亮移到头顶时,我们的眼睛找不到任何物体与之比较大小,“校正”也就不存在了。
      观察星星的最佳时间在冬季。冷锋经过时,清除了空中的雾和湿气。白昼较短,使冬天的夜晚变得更黑暗,闪烁的星星就象放在黑色天鹅绒上的宝石那样坚硬和明亮。
      有些人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空,还有人和祖先一样凝视天空——那是为了航海或及时收、播庄稼。凡是看天的人,总是能够有收获的。
      那么,此刻的天空又是一幅什么样子呢?请你闭上眼睛详细讲讲吧。要是讲不出,就请走出门去,真正睁大两眼,用天空中的美丽和奇妙来丰富你的感觉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