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何谓风切变
  • 什么天气是雾?
  • 中国十大名山
  • 欧洲地理集锦
  • 世界上最高的死活山
  •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 科罗拉多大峡谷:地球亿万年神奇变化
  • 中国海岸线中点——三都澳
  • 中国鸟岛知多少
  • 寒潮(强冷空气)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冰原<%=id%>

    7月13日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霍巴特

      我们即将驶向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从未有人亲眼目睹过的地方。的确,很难想象,在如今的地球上,还有何处人类尚未涉足。此地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为它的寿命仅有6个月。不过,每年它都会在此重现,历经数百万年,亘久未变。 它就是南极海洋冰原。

      秋天来临,涌动的海水迅速凝固,冰原的面积以每分钟22平方英里的速度激增,直至扩张到2个美国那么大。春天,冰原似乎是转瞬间土崩瓦解,其消融速度可达每分钟44平方英里。冰原的平均厚度仅有3英尺,这里太荒凉了,造访此地的人比攀援珠穆朗玛峰的人还少。

      事实上,直到12年前,人类才真正开始对南极海洋冰原进行考察勘测。我们这支由7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察队,是第15支利用现代船只深入冰原的队伍。“南极光号”破冰船将带着我们进入冰原,考察研究冬季海洋冰原的生态系统。 考察工作将是危险而艰苦的。研究人员要冒着生命危险、面对刺骨的寒冷,在冰上钻孔、布置探测器、收集大气数据、观察那些以冰原为家的动物们的生活...

      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发现,冰原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荒芜、不合理。这里没有土壤和岩石,但到处都有生命的痕迹。数百万只企鹅、海豹和鲸鱼在冬季的冰原上安家,甚至在冰里也有几十亿的微生物存活。科学家发现,假如没有南极海洋冰原,大部分南极洲的动物都会死亡。而没有南极冰原,我们的生活将大为不同,事实上,人类能够继续生存,根本上,是因为南极冰原调节着地球的气候。

      考察Mertz Glacier Polynya是此次行程的工作项目之一。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涉足这个位于冰原深处的神秘湖泊。Polynya 是俄文,意思是“冰冻海洋里的湖”,这个巨大的湖泊面积相当于一个马里兰。24年前,人们首次在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到Polynya,可直到现在才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众多南极野生动物来说,Polynya是冬天里的绿洲,这里是皇企鹅、安德烈企鹅、南极海豹、鲸鱼等动物的天堂。 或许,Polynya的另一个角色是地球的散热器,赤道地区温暖的洋流向南涌来,而极地冰冷的海水下沉,朝北回流,为赤道地区降温。

      接下去的几周,我们将从霍巴特出发,向南抵达这个陌生、短促的生态系统边缘,随后,在几英尺厚的冰原上雕刻出我们的道路,奔赴polynya。研究人员将勘测polynya的边缘地区,考察其热能释放、以及新冰层的形成状况。此外,我们还会研究企鹅的食物结构和食量、给海豹系上无线电追踪器、乘坐直升飞机在polynya上空寻找鲸鱼。在这些马拉松式、不分昼夜的研究工作中,或许我们还能够攫取一两个瞬间,来思索这个颠倒的世界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走进冰原,就仿佛走进了倒流的时光。这是人类的势力尚未扩张前,地球的原貌。走进冰原,也如同瞥见未来 --- 人们可以事先体验第一步踏上火星时的感觉。

      7月15日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霍巴特

      终于,我们要出发了。在踏上冰原之前,“南极光”号要在喜怒无常的大海上颠簸6天。在港口的最后一天,澳大利亚南极事务部首席医务官彼德.哥曼利和“南极光”号船副司科特.拉夫林开始给我们冒火的热情“泼冷水”。

      哥曼利身材欣长,留着大胡子,总是将愚蠢和谎言踩在脚下。他开始给我们放映他在“南极光号”、以及南极地区工作时拍摄的幻灯片:鲜血溅在生降扶梯的甲板上;血淋淋的拇指,皮肉翻开,突出白森森的骨头;海浪颠簸,船舱一扇开启的门被猛地撞上,压断了一个人的胳膊,惨不忍睹;在一名兽医和一名生物学家的协助下,哥曼利为一个患者施行阑尾切除手术 ...

      “我们不想在此作外科手术,不过,假如非要不可,我们也能够做。”哥曼利警告我们,“海和冰是危险而变化莫测的。”

      现在是逃生训练。队员们穿上救生衣,将备用的鲜橘色的救生艇小心翼翼地下放到水面。我坐到硬邦邦的玻璃纤维座位上,挤在50多个队员中间,空气暖和起来了。

      “救生艇可没有取暖设备,”拉夫林说,“身体产生热量。”

      “还有,”他接着提醒我们,“在颠簸的海上,你们会晕船。每个人都会。船上配备有晕船药,你必须服用。”

      如果哥曼利的幻灯片和拉夫林的提醒,并未令我们的兴奋指数降低多少,那么王子码头含泪的送别场面,让我们彻底冷静了下来。

      码头上,簇拥着前来送行的人们。考察队员们向码头投掷彩带,那里有我们的丈夫、妻子、母亲、父亲、儿女、爱人、朋友。从高高的甲板上望去,他们的身影显得如此微小和伤感。

      船缓缓驶离码头,研究员格兰姆.荷塞和尼尔.赫伯瑞克吹响了风笛。悠扬的笛声在港口上空回荡,人们挥手道别。 甲板上和码头上,没有一双眼睛不是润湿的。我,流着泪,拍摄下这一切。这一天,7周的分别可能意味着永远。

      7月20日,麦肯瑞尔(Macquarie)岛

      麦肯瑞尔一年中只有65天可以算得上是“晴朗无风”,今天很幸运,天气不错,“南极光号”上的直升飞机把我带到了岛上。

      这里是野生动物天堂,岛上生活着100,000只海象、1,850,000对企鹅, 还有几种海鸟和海豹。由于滥捕,19世纪时,这里的海豹几乎绝迹。猎海豹并不容易接近,而今天却象是我的幸运日,当我蹑手蹑脚爬到它附近几英尺的距离时,正在小憩的猎海豹只是睁开褐色的大眼睛,好奇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又不以为然地返回梦乡。

      麦肯瑞尔岛位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中途,与这里400万只野生动物为伍的,还有29位科研专家。26岁的海象研究专家埃恩.菲依德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埃恩这回是搭乘“南极光”号返回麦肯瑞尔,此前,他在岛上生活了9个月。他住在我对面的船舱,从霍巴特出发后,他几乎一直在睡觉。而早上,我们即将抵达麦肯瑞尔时,埃恩飞快地收拾好行囊,满脸明媚的笑容,“我要回家了,”他向我们宣布。

      同船来的保罗.本尼是机械师,将志愿在岛上工作3个月,收集“白色垃圾”是他的工作之一。国际环保组织对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进行监控,已经有15年了。其他海域的塑料垃圾,随洋流飘来,涌进南部海洋,这片无人的净土也渐渐成了世界知名的垃圾场。

      科研专家们住在木头搭建的房屋中,错落的木屋群,仿佛古老的西部小镇。他们在此从事野生生物、地址概况等研究工作,同时还肩负着捕猎野猫和野兔的重任。猫是19世纪,被捕海豹的猎人带上岛的,同来的还有兔子、狗、猪和山羊。猪、狗和山羊早已经绝迹,而猫却在岛上泛滥成灾,有两种穴居地面的鸟类已经因此灭绝,据估计,每年至少有65,000只海燕、海鸥葬身猫口。

      在此从事科学研究是项危险的工作。1948年以来,澳大利亚南极考察发生的17起事故中,有6起都发生在麦肯瑞尔。研究站给每个科研专家都配备了雪地护目镜,“万一发生事故受伤,在救援抵达前,可以保护眼睛。”麦肯瑞尔研究站站长告诉我:“岛上有很多贼鸥,这种鸟发现无助的动物时,它会先啄瞎它的眼睛,以便攻击。”

      1979年的一起事故中,一个研究人员从悬崖上跌落,摔断了脊椎和腿,12个小时后救援队才找到他,因为当时没有配备护目镜,救援人员发现,伤者周围,手臂能触及的地方已经没有任何石头,他都把石头投向了攻击他的贼鸥。

      7月24日,飘浮在南极冰原上

      对于飘流在海上的船只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轮机舱起火。凌晨2:30,一长串刺耳*声把我从睡梦边缘惊醒。是消防演习?在这个时候?

      我打开舱门,朝大厅望去。海洋学专家纳森.宾度夫正向那边走去,“是消防演习么?”我问他。纳森平日很幽默,船上总有他的笑声,这会儿他大概刚刚结束工作,身上还穿着工作服,困倦地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声突然停了。我站在原地,希望这只是一个误会,然而,它再一次响起。

      “请注意...” 喇叭里传来船长托尼.汉森的声音,“轮机舱发生小火灾。请各位到甲板上集合。” 这不是消防演习。但只是小火灾,我想,可能并不严重。从前,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只过了几小时,大家就回到船舱、平安无事了。

      与我住一舱的企鹅研究专家芭芭拉.维尼克,也被惊醒了。她也是这船上最活跃的人之一,不过,接下去的几个小时,没有人听到她那欢快的笑声。

      我换上一件套头毛衣,厚夹克,毛裤、翻毛皮靴。上午,“南极光”号穿过冰原的时候,气温是摄氏1度,睡前降到了零下8摄氏度。我想这些衣服应该足够了。 我看一眼芭芭拉,她居然穿着防寒服 -- 这套厚重的衣服是用来抵御至少零下20度的严寒的。“你干吗穿这个?”她耸耸肩:“刚才工作没有换掉,反正已经出来了。” 帽子、手套、救生衣,匆忙中,我从书架上顺手拿了把小电筒。

      我们向船尾奔去,爬上停靠直升机的甲板。两名船员站在甲板上,黑衣、黑裤、黑靴子、黑头盔,全副消防装束,脚边放着呼吸面罩和氧气瓶。他们默默地站着,神情严肃。我闻到了烟味。

      聚光灯照在甲板上,左舷边已经集合了不少人。气象学家盖让.杰克正照着名册点名,他的声音有些紧张。气温明显下降,跌至零下15度,我开始感到一丝不安,不知道要在外面呆多久,时间一长,恐怕我的衣服难以抵御严寒。

      看来情形并不乐观,在轮机舱里,火势瞬间变得凶猛起来。最初,轮机员在左侧引擎附近发现小火情,立刻将它扑灭。但事实上,火源位于左侧引擎,很快向外蔓延开来,轮机员发现火焰时,那情形还不难控制,可是当大家跑出去取灭火器时,一个火球掠过左侧引擎,火势立即高涨。幸而另两个引擎被密封门隔开了,逃过一劫。

      甲板上,人们在低声议论,突然,一声*,整个船陷入了黑暗。

    来源:[畅游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