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雷电是这样形成的?
  • 风力最大的地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雷电起因探索<%=id%>

    天空打雷时,电闪雷鸣,惊心动魄。古时侯人们还无法认识这一自然现象,都认为是神的作为,因此,中国有了雷公电母,西方则认为是上帝发怒。后来,自然科学发展了,神话逐渐淡出,人们探索以科学的观点来认识雷电。 

        18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布尔哈维认为雷电是气体*。“气体*”说当然不正确,但是他摒弃长期流传的神话,揭示雷电是自然现象,这对美国伟大科学家富兰克林有很大的启示。富兰克林40岁以后开始潜心于电学研究,后来,他确认雷电并不是气体*,而是放电现象。1752年7月,富兰克林在费城进行了一次风筝实验,证实雷雨云确实带电。这一实验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轰动,从此以后公认雷电是放电现象。 

        然而,雷雨云为什么会积聚如此众多的电荷?形成如此强大的电场?无数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索,但是,自从1752年风筝实验至今已超过250年了,对上述问题尚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说法。 

        雷雨云带有大量的电荷,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有必要置疑—雷电到底是不是放电现象?对此,本文提出了下述新观点。 

        雷电是由某种粒子爆裂产生的现象。该粒子暂称之为电偶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电正子*组成。众多的电偶子爆裂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热、光、声。此外,还释放出大量的电子和正电子,它使雷雨云及雷电区带大量电荷。 

        传统的观点是因电生雷,新观点是因雷生电。 

        电偶子爆裂时释放能量,电子和电正子结合产生电偶子时摄取能量。单位电偶子带的正负电荷是平衡的。但是,电偶子具有较强的极性,易于被水分子和尘埃吸附。 

        空中的电子及电正子经各种渠道导入地下。电子及电正子在地下吸取能量,孕育成电偶子。电偶子顺着植物的根、茎、叶渗透,最后散发到空间,被云层中的水分子及尘埃吸附。雷雨云聚集了更多的电偶子,在某种外因触发下,积聚的电偶子连锁爆裂,形成雷电。 

        某植物学家也注意到雷电与植物生长有关。雷电多发生在绿色植物繁茂生长区,而沙漠地区及两极,几乎不发生雷电。从时令上看,中原大地惊蛰以后,万物复苏,雷电随之产生;寒露以后,植物枯萎、凋零,雷电亦销声。 

        雷电产生的众多电荷,短时内比较密集,具有可观的能量,遇导体会发生放电现象,会致死人畜。但是,不能产生长达百十米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响声,它不具备形成雷电的能量及威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