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黄土,是形成于第四纪并延续至今的干旱条件下的特殊沉积物。 黄土与我们的祖辈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土”一词就已见于文献记载,古代劳动人民对黄土和黄土尘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曾详细观察和描述过黄土。 黄土以在中国北方的分布最为典型。由于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易于耕作,可以形成肥田沃土。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就与黄土有密切的关联。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丁村人、大荔人、河套人等,在黄土分布的区域内创造了光辉的史前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灿烂的仰韶文化也基本上发展于黄土区。六、七千年前的人类利用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与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世界早期农业完全不同的旱作农业,使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祥地。 黄土覆盖着约10%的地球陆地表面,集中分布在温带和沙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在中国,黄土遍及陕西、宁夏、山西、河南、甘肃、新疆、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分布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黄土的发育程度不完全相同,据勘察,有的地方厚度仅十余米,但在有些地方黄土厚度局部达到400多米,以西北和黄河中游一带最为发育。 据地质学家们研究,中国的黄土高原,在大约240万年前就已开始堆积形成,此后几乎连续沉积至今。黄土高原的各个黄土塬区有着丰富的生物遗存,保存着非常完整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就象一部珍贵的典籍,记录了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以及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如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运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对黄土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和次生黄土,既有形成肥沃土壤,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也有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面,那就是黄土十分松散,易被侵蚀,特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方式,使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黄河输砂量在80年代就非常可观,每年要超过16亿吨,成为世界各大河流之冠,其中80%以上的泥砂来自黄土高原,治理黄河,合理开发和利用黄土资源,是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大事。 科学家们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和特点对黄土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等,还根据黄土的岩性划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但黄土的研究有更广泛的内容。例如,根据黄土中所含的各种化石及化石组合,研究它们的地层分布和生态意义。此外,黄土地层层序内常常含有多层古土壤层,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气候信息,古土壤层的组合标志可用来作为土壤地层的划分依据,并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黄土堆积的形成历史。近年来,黄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受到重视。黄土中的沉积构造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黄土堆积中存在许多不被人们所注意的细微沉积构造,这些地质现象能够反映黄土的沉积环境和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对于了解黄土的堆积和形成很有帮助,因而具有重要的成因意义。 黄土,这种特殊的沉积物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黄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黄土区古环境、现代环境的综合研究,必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