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南至喜马拉雅、西自喀喇昆仑、东抵横断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比周围的平原、盆地高出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隆升幅度最大的高原,也是最年轻、目前仍在不断活动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幅员辽阔,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并具有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密切关注。 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在四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什么力量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把它抬升到了今天的高度?这片宏伟的高原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对地球以及人类的生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地质学家们最早进入了这片神秘高原的腹地,开始了世界屋脊上的地质科学研究。 从1956年起,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就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仅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就先后组织了四次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又对整个高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料,全面探讨有关青藏高原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并结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提出了科学依据。涉及的地质学领域包括地壳深部结构、西藏地层、西藏古生物、西藏沉积岩、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花岗岩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西藏地热、西藏地质构造、西藏冰川、西藏泥石流等。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地质学家和全球各地的地质科研机构。八十年代初,以宽角反射为基础的法国地震地质学家们与中国的同行合作,取得了地壳和上地幔构造演化方面的认识。美国地学界十分重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研究,在大陆动力学计划中把青藏高原研究列为8大野外实验室之一。进入九十年代,中美合作开展“国际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确立的研究目标是查明各个造山带和地体的结构,阐明发生的构造作用,探讨有关造山带的形成和高原隆升过程以及大陆物质的深部迁移等。德国、英国、瑞士、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地质学家们也多次来到青藏高原,各研究机构之间既合作又进行着激烈的科学竞争,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认识。 科学家们认为,青藏高原是由一些相继增生到欧亚大陆的地体组成的,其构成基底都来自古老的冈瓦那大陆。古地磁资料表明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有接连的、广阔的古特提斯洋存在,在白垩纪中期,特提斯洋的宽度达6000公里。从第三纪中新世开始,印度向北移动,青藏高原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并形成了今日的宏伟地貌。多种形式的地壳运动,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为矿产资源,特别是铬、铜、铅、锌、金、银、硼、锂、石油、天然气及某些非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同时,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对我国和亚洲、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控制了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冷的过程。 在人类进入21 世纪时,世界屋脊上的地质科学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青藏高原仍然是阐明岩石圈演化、造山机制、大陆动力学等重大理论问题,检验和发展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科学新理论、新模式的关键地区和野外实验室,从而继续成为当代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