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雷霆之怒,声色俱厉。最早,人类对惊天动地的霹雳和划破长空的闪电感到无比恐惧。欧美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我国古代信奉“雷公”、“闪母”。东汉时期,王充在(沦衡)中最先试图从科学角度阐述雷电现象,他断言雷是太阳热量激荡空气而形成的。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冒险将风筝放飞到雷电交加的空中,将电火引到地面,从而证实雷电是大自然中的放电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雷暴是由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引起闪电、雷鸣现象的局地风暴。水蒸气激烈上升形成的积雨云中,凝结有巨大数量的小水滴和冰晶,它们之间的高速碰撞使云体带上电荷。带不同正负电荷的云体相遇,便产生火花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带电粒子流在云中高速运动,使空中气温猛升,气体膨胀,放电后又急速冷却收缩,一胀一缩激荡空气发出巨大声响,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雷声和闪电在高空同时出现,由于光速比声速快,所以一般都是先见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雷暴的水平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伸向高空的高度可达8—15千米;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通常伴有阵雨、大风,有时也伴有冰雹或龙卷风。雷暴能变幻出各种神秘莫测的怪异景象。排列整齐的一队羊群,雷电可能有规律地间隔击毙其中的一部分;遭到雷击的人或动物,可能在皮肤表面或毛皮之内留下某种图案或“象形文字”。据悉,美国有个小男孩爬到树上掏鸟蛋,适逢雷击,落地毙命的小男孩胸部清晰地烙着那棵树的图像,枝头上还有一只小鸟,小乌的旁边正是那个鸟窝,人们对这些现象至今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闪电的颜色以白色最为常见,也有红色和绿色的;形状以树枝状居多,也有珍珠状和火箭状的。有一种球状闪电,小如核桃,大如排球,从空中落下后发出红色、*、黑色或银灰色光芒,在低空飘荡,类似鬼魂,还能钻入门窗;有时转悠一阵又腾飞别处,有时会炸裂房屋引起火灾。 全球从南纬60‘到北纬80’都有雷暴活动,热带最多,温带地区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并在春夏最多;另外,从雷暴的分布来看,陆地多于海洋,陆地雷暴多出现在午后,海洋中多发生在暖海流水域上空,并在夜间居多。我国沿海雷暴以海南岛最多,平均每年出现100多天。 雷暴的能量很大,千分之几到十分之几秒的雷电放出的电能,可达到数十亿到上千亿瓦特,温度为1万~2万摄氏度。当然雷暴也能造福于人类:它能给地球带来大量雨水;受雷击的空气每年能产生数亿吨氮肥,随雨水渗入土地。当然不可忘记,雷暴的极强的杀伤力。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