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从青海北部进入新疆南部,一路多是戈壁和沙漠,7月的烈日几乎烘干了大地上所有的水分,行走在这片地域,坐车的人总是昏昏欲睡。一次,我在吉普车上歪着脑袋睡得正酣,一刹车,头磕在窗框上疼醒了,茫然间只见同路的摄影家扛起他的相机大步流星地向路旁的沙地奔去,追着他的身影望去,哗——就在离公路几米远的地方,沙漠的表皮龟裂开来,白色的裂壳被夕阳染成粉红色,裂缝和翻起的边角被勾成橘红,整个足有近千平方米,浩浩荡荡地向四周铺伸……壮美到了极致!大梦方醒的我抓起相机冲了出去,在夕阳沉下去的前一分钟按下了快门。 龟裂的土地见过不少,可没见过白色的!踩一踩,还挺硬。它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对人和环境有没有危害……一个个问号出现在脑子里。 后来,我在新疆的罗布泊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也多次见到这样的奇特地貌,当地人管这叫“碱壳子”,但问到其具体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就没人能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复了。 回到北京,特意去请教了专家,中科院地理所的杨逸畴研究员解答了我的疑问。“碱壳子”地理学名叫盐结壳,是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如我国新疆的罗布泊和艾丁湖等地区,那里可能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上百倍,肆虐的高温蒸干了地表的水分,很快又会将魔爪伸向地下,将地下水也吸上来蒸发掉。干旱地区的水含盐量很高,水分不断地蒸发到空气中,而盐分不断沉积于地表,长年累月,就结了厚厚的壳。我看到的白色物质其实就是盐。盐结壳本身倒没有什么危害,当盐壳积累到了一定量时,还可以加以利用。在新疆艾丁湖附近就有这样的工厂,人们将盐结壳中的氯化钠及各种钾盐提取出来,加工成化工原料。当然,这只是人类对于水分流失无能为力而采取的下策。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