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趣,而且非常乐意在火山地质博物馆里了解火山喷发的全过程,认识各种地质地貌的形态。
罕见的奇石仙洞
在海南省中部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境内,向南离保亭县城约40公里处,有一处绝世景观。这是一座由奇石组成的石森林。此前,只有极少数采药人偶尔闯进过林中,1992年它才被地质学家发现命名,1995年,“仙安石林”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海南省地图册》上。
这片石林,在地貌学的科学分类上,属于热带雨林型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石林处在海拔625米至728米的山顶,分东、西、南、北、中五片,每片各不相连。从下至上,石林的相对高度相差80多米。这些突立的石芽群,个体一般高3至4米,加上石芽底部的基座,最高者可达35米。石林总面积约有600亩左右。这类石林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只有二例,此前人们只在马来西亚穆鲁见过,其面积要小于仙安石林。
仙安石林脚下,众多溶洞往复曲折,洞与洞之间蜿蜒相通。千龙洞是其中著名的一条,在发现石林后,地质学家对山底溶洞继续探寻,找到了一条不为人知的洞穴,仅其主洞就长达近20公里。
在洞中,有一个宽广的地下穹形大厅,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在大厅底部,密布着琳琅满目的石笋群,其中十多处高耸的雪松状、塔柏状和塔状的石笋丛林,仿佛是林海雪原中隆起的银色山岗;大厅两侧的洞壁,展现出许多片状流水产生的沉积石瀑布、石帷幔、石帘和椭圆形状的石盾……距大厅西南方约800米,有一段长约280米的“石膏花结晶”长廊,整段洞穴,晶莹透明,疑若水晶宫殿一般,其洁净纯度,在我国溶洞风光中极为罕见。
神秘的海底草原
在海南岛东岸沿线的许多地方,碧蓝清澈的海底生长着翠绿茂盛的一片片“海底草原”——大面积海草场,面积分别为3-5平方公里不等,有的海草高达1米多。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南湾、大墩一带,分布着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海草;文昌的高隆湾沿岸港湾、沙泥质海底的礁坪内侧也分布约4平方公里的海草,这些地方海草生长密集、长势喜人,其中还发现有仙掌藻、密岛仙掌藻等罕见的热带种类。
海草是只适应于海洋环境生活的维管束植物,大部分海草叶片均为带状,在热带、温带近岸海域均有分布。海草生长在海洋边缘部分一个相当狭窄的地带,海草场是热带水域重要的潮下带生产者,成为许多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天然渔礁。
对于海南的海底草原,有关专家称:海草作为南海沿岸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是海洋高生产力的象征。海草场对保护生物群落的作用不可忽视。
神奇的海底村庄
复杂的地质运动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带来了奇观。海南岛不仅有神秘的海底草原,还有神奇的海底村庄。这个海底村庄位于海口市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
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5年),一次大地震给海南岛造成了灾难。当时约100多平方公里陆地,共72个村庄缓慢下沉,垂直下降入海约3~4米,世所罕见。
每年5、6月份,海水退潮时,乘船游览,依稀可见海中村庄废墟,庭院、碑坊、石桥、古戏台等,是我国唯一发现的海底地震废墟。沧海桑田,古貌犹存,让你领略到大自然神秘的变迁。不仅为人们对地震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景状以及多方面的直观资料,同时也深深的吸引着中外游客。
海南省地震局有关专家介绍,类似以上各处的地质遗迹资源,海南十分丰富,其中火山活动遗迹、构造剥蚀遗迹、陨石遗迹、海蚀遗迹、岩溶遗迹、热矿泉遗迹等特色鲜明。
目前,海南已开发的地质遗迹景点相当多,有五指山、七仙岭、铜鼓岭、东山岭等一系列山岭,还有小洞天、落笔洞、皇帝洞、九龙洞、龙门激浪、天涯海角花岗岩等诸多奇石异洞。未开发的、极有潜质的地质遗迹则更多,31座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10余处有待开发的大小洞穴,以及海南周边200多个由玄武岩、花岗岩、河海沉积物构成的小岛,还有由珊瑚礁构成的南海诸岛,都是极佳的地质资源。
这些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质遗迹,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也是进行科普观光活动的理想场所,十分具有观赏性,游人到此,既休闲观光,又增长见识,成为海南森林热、温泉热后的又一个热点。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