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我们能钻到地心去看一看吗
用核弹能打开通向地心之路吗
大地沸腾——泥火山(1)(图)
大地沸腾——泥火山(2)(图)
见识中国最大的泥火山(1)(图)
见识中国最大的泥火山(2)(图)
天下奇观:双乳峰(图)
地球上暴风最多的地方
海南地质奇观
石化林(图)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天文
>>
自然地理
重返罗布泊(图)
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近50年来,由于上中游大量引水开垦,塔里木河水量减少或断流,使罗布泊周围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野外考察结果表明,现有植物仅36种,与近百年来采集记录比较,消失的植物有12种,其中多为水生植物和喜湿植物,如香蒲、莎草、眼子菜等,这是罗布泊干涸的直接后果。
罗布泊地区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它们既要适应极端干旱的气候,又要适应高度盐化的生态环境,成为逆境中最后的幸存者。在考察期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尽管盐壳十分坚硬,有时用铁榔头也敲不破,但它还是敌不过柔嫩而顽强的植物幼芽,叉枝雅葱和锁阳可以冲破盐壳而露出地面。白花花的盐土,似乎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就在盐泉边,盐节木却扎下了根,它红色的枝叶在白色的盐壳上像一团火球,给干旱的罗布荒原增添了斑斓的春色。盘根错节的柽柳,在流沙地上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柽柳沙包,阻挡着沙漠向前移动。胡杨,古名胡桐,它是第三纪残余种,也在塔里木河下游广泛分布,成为罗布泊沧桑的见证。
通过考察我们还发现,罗布泊的迅速干涸使这里的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禽、鱼类大部分消失了,大型兽类也多数失去踪迹。那些墨守成规没有来得及改变飞行线路的鸟群,往往因干渴而葬身湖底。我们在湖区考察时,每天可以拣到死鸟,最多的一次一天拣到了26只。若不计昆虫在内,罗布泊地区现有动物127种,其中两栖类1种,爬行类7种,鸟类96种,兽类23种。罗布泊地区的动物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如野生双峰驼、马鹿、鹅喉羚、兔狲、大天鹅、黑鹳、玉带海雕等,其中又以野生双峰驼最为引人关注。因此,这里成了我国一个特殊的动物地理区。
龙城雅丹
在去楼兰古城的途中,要穿越一片片高耸的土丘,这就是著名的龙城雅丹。土丘形态各异,沟回路转,人进到里面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土丘之下,是姿态各异的沟槽,或是沙波粼粼,或是高低起伏,如果不小心被相隔在土丘间,那就只能闻其声而不见其人。龙城中即使埋伏下千军万马,恐也难以让人发觉。我们的车队在穿越龙城时,行走8公里,却转了186个大弯,可见穿越龙城道路之艰辛!
雅丹地貌的成因至今各说不一。我国学者陈宗器1930年和1934年曾两次到这里考察,他将雅丹地貌分为新、老雅丹两种,老雅丹高10米至30米,新雅丹高不到1米,其凹处均为烈风所侵蚀。过去在我国的教科书中,一般都认为是风的吹蚀作用,故把雅丹列为风蚀地貌类型。
我曾多次进入雅丹群,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那永无休止的风,那裹着砂石的大风在高耸的土丘间嚎叫着……旋转的砂石产生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神力,无孔不入地对土丘的上上下下进行削剥,并把削下来的不管是砂也好,石也好,统统吹上天空,运到了远方。
看到这些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有谁不感叹这风的鬼斧神工呢!但多次考察,我发现这些雅丹群除了受风的作用外,也受水的作用。尽管罗布泊地区降雨稀少,但附近山地阵发性降雨是相当大的,有时一次降雨可达50毫米,很快形成洪水流,对疏松的泥沙层的冲刷能力也是很强的,那明显的水蚀和风蚀痕迹,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各种力量是那样的强大。
见证三个世纪的“罗布人”
20世纪初期,国内外一些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在考察时,常把过去生活在罗布泊附近的居民称为“罗布人”。寻访“罗布人”是我们此次考察的主要内容,因为从他们那里可以得知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罗布人”现在到哪里去了呢?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罗布泊?他们现在生活状况怎样?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考察期间,我们到“罗布人”居住比较集中的米兰农场民族连,寻访了三位百岁以上的罗布老人,他们是热合曼、阿不多拉和牙生。这些老人是三个世纪的见证人。108岁的热合曼老人还陪同我们考察了他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塔里木河下游新老阿不旦。
“罗布人”是世代生活在罗布泊湖盆周围的维吾尔族人,他们居住在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泊一带,很少与外界联系,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罗布人”主要靠野生动植物为生,常乘坐用大胡杨树挖空做成的独木舟结伴下湖捕鱼,捕鱼工具主要是用罗布麻纤维织成的鱼网和铁叉子。捕捉来的鱼晒咸鱼干,留作过冬食用。春夏季节,他们靠打野鸭、拾鸭蛋和挖芦苇根充饥。他们不会耕种,也很少吃粮食,外地商人偶尔也来做些买卖,带来的是火柴、茶叶和百货等,换去的是鱼干和皮毛。那时,谁的财产多,谁就是这里的头人。他们一般沿河选择高处作居民点,用芦苇、胡杨作材料,建成方形窝栅,表面再糊上泥土。“罗布人”穿的是罗布麻纤维织成的大布衣服,冬天在衣服里加些鸭毛。妇女在14~16岁出嫁,男方须付给女方10捆罗布麻纤维,10捆鱼干,100~200只野鸭。胡杨独木舟是主要财产和重要交通工具,“罗布人”死后要把遗体放在独木舟内一起埋入土中。
热合曼老人先带我们到老阿不旦。他告诉我们,曾经有几百人生活在此,后来由于瘟病死人很多,大家只好沿塔里木河向上游搬迁到新阿不旦定居。在新阿不旦住了几年,也就是在1920年,由于塔里木河改道,河水断流,只好又一次搬家,来到现在的米兰河定居下来。听了热合曼老人坎坷的搬家经历,我心中默默地祝愿他,但愿在他的有生之年,不要进行第三次搬家了。
热合曼老人还告诉我们,在他童年的时候,在湖中打的鱼一个人是拿不动的,要用牛驮。那时候水草丰美,野猪、老虎成群结队。塔依尔老人曾亲手捕捉过一只雌老虎和两只小虎。斯文·赫定在此考察时曾买过一张老虎皮,现在仍收藏在瑞典的斯文·赫定研究所里。野骆驼更是四处游荡,有时还跑到“罗布人”的家里。
在新阿不旦,这是热合曼老人第二次搬家的地方,热合曼曾经住过的房屋墙壁还在。老人感慨地对我们说:“当年这墙前面都是水呀、芦苇呀什么的,我打鱼就在这里,现在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热合曼老人的话,让我们感到一百年虽然并不漫长,但是环境变化却是太大了。我相信,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有同样深刻的感触,那就是环境与人类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去破坏生态环境,它带给人类的也将是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痕。
塔里木河下游恢复生机
塔里木河流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树林最集中的胡杨群落,因而被誉为“绿色走廊”。但是从1972年起,塔里木河从大西海子水库以东至台特玛湖的300多公里下游河段开始断流、干涸,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由20世纪50年代的3~5米下降到90年代末的8~12米。以胡杨林为主体的荒漠植被全面衰败,干流下游胡杨林由20世纪50年代的5.4万公顷减少到90年代的不足1万公顷,两岸的大片胡杨林濒临灭绝。因此,挽救“绿色走廊”已迫在眉睫。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治理问题,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2001年初,朱槠基总理主持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拨107亿元巨资开展各项工程,以挽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已向下游四次输水。在我们沿塔里木河下游考察期间,正值第四次向下游输水,源源不断的清水向下游奔流而去。断流30年的塔里木河经过第四次输水后,其尾闾台特玛湖形成的水域面积已达28.7平方公里,沿河地下水位平均抬升3~5米。由于有了水的滋润,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两岸植被复苏,枯老的胡杨发出嫩枝,在水流过的地方,红柳幼苗也出现了。输水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饮水和栖息条件,现在已可见到有鹅喉羚等野生动物到河边饮水,鹳、鹭鸟等水禽在水中觅食鱼虾。
经过四次应急输水,干涸近30年、生命几乎绝迹的塔里木河终端湖——台特玛湖复活了。至此,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全程复苏,我们为此欢欣鼓舞。但我们也应看到,仅仅依靠目前输水恢复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生态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推广高新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必须和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可持续发展、中心城市建设、生态移民和全面奔小康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富有创建性的构想:在若羌和且末两县基础上设立新楼兰市,并进行生态移民。即新楼兰工程。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