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中仅有微小的部分(约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每分钟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太阳幅射到达地球表面必须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吸收和散射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球的温度不致太高。另外,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贴近地面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逆辐射更强,所以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三)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当然,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征,可将全世界划分成若干气候类型。见表2-1世界气候类型
表2-1 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
热带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3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2 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 减少。全年气温高,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到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亚热带气候 大致在南纬或北纬30℃~30℃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到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00毫米左右。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
温带气候 大致在南纬或北纬40℃~6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左右。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 000毫米左右。
亚寒带气候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气候 极地附近 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5℃。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35℃,北极地区在-22℃以下。
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气候。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人类改变地面状况,会引起近地面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局部地区的气候。例如,人工造林与滥伐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截然不同。人工造林,可使林区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在干旱地区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沿海地区造林,可以防止海风侵袭。相反,滥伐森林,盲目开荒,会导致尘暴盛行,水旱灾增多,气候恶化。当前,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人工造林。
2、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使大气污染加重,导致气候变化。
(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由于工业的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故使大气增温。人们称之为“温室效应”。据分析,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因此,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多,全球气候有变暖之势。
(2)排入大气的氯氟烃,严重破坏臭氧层。近些年来,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可以上升至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使臭氧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南极上空已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减薄。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首先,臭氧减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多,这将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并可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其次,还可能导致世界气候变暖。这不仅因为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而且氯氟烃还可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引起“温室效应”。
(3)排入大气的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煤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和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氧化氮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这两类强酸随雨、雪、雹降落到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酸雨。酸雨不仅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钽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会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并可危及人类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3、“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城市人口集中,工厂、汽车、家庭炉灶大量地消耗能源,除对大气造成污染外,还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直接增暖了大气。这种人为释放的热,使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出0.5℃~3℃,或者更多一些。在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的城市尢为明显。这就使得城市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热岛效应”。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