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地球第三极地质构造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
  • 中国首次发现天然超尖晶石结构高压矿物
  • 三江云南段有色金属矿产勘查获突破
  • 二十年铸一剑
  • 我国的稀土资源
  • 神奇的稀土
  • 稀土用于汽车尾气净化
  • 黄金趣闻
  • 新年话雪(图)
  • 我国首次在西沙进行地磁勘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多轨道业务集成应对明年多灾气象形势

    国内外多颗卫星工作失常和短波通讯长时间、大面积信号衰减或中断,国内部分电网出现异常电流。这一空间天气灾害预警信息很快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播出,这就是多轨道业务发挥的作用。 

      据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我国全国年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是继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又一个重灾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共造成2704人死亡,经济损失约2120亿元。 

      更重要的是,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雷电、雾、霾、酸雨等灾害气象频发,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今年共有7个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登陆时间早,影响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灾情重,为历史罕见;春季我国北方少雨干旱,出现了18次沙尘天气,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多;夏季,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高温伏旱,四川出现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2006年我国北方出现了14年来最严重的酸雨形势,酸雨频率达49%。入秋以来,雾、霾天气显著增多,尤其是进入12月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长时间被浓雾笼罩,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 

      像这样的灾害性天气,明年很可能不会减少。“不过,随着国家、区域、省各级多轨道业务发展,我们有信心全方位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王邦中这样对记者说。中国气象局将在完善综合观测体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高温热浪、雷电、雾、霾、酸雨、空间天气灾害、地质气象灾害、生态气象灾害和交通气象灾害等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加快现场气象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继续推动气象应急管理的组织、预案和协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多轨道业务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本报北京12月28日电)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