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系数有关。通常用“地震矩”或“矩震级”量度地震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震级越大所激发的海啸越大,只不过不同大小的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在强度上的差别非常悬殊。
震源深度对于激发海啸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自明。通常说的震源深度,指的是震源初始破裂点的深度,对于海啸预警至关重要的参数应当是“矩心矩张量”(地震时释放的“地震矩张量”的“矩心”)的深度。很自然地,深源地震不如浅源地震、特别是断层面到海底的地震易于激发海啸。实际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震中距2000千米范围内,震源深度大的地震引起的海啸浪高只有震源深度浅的地震激发的海啸的几分之一。不过,当震中距超过2000千米以后,震源深度对于海啸浪高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地震的震源并不是几何上的一个点,而是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例如,地震断层的长度可以小到数米,大到数百千米。有限大小的震源所激发的海啸与点源所激发的海啸的主要差别在短周期方面。因此,迄今仍然广泛采用“点源矩张量”模型来计算海啸。然而,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及其所激发的特大海啸表明,至少对于特别大的地震及其激发的海啸,地震破裂的动态过程,特别是破裂的方向性,对于海啸能量传播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破裂过程的初步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总体上是从南南东方向朝北北西方向的单侧破裂,这一破裂方式导致地震波能量以及海啸能量在北北西方向的聚焦,即所谓的“地震多普勒(Doppler)效应”, 造成了印度洋北部的巨大损失。倘若这次特大地震的破裂方向是反过来朝南扩展的话,班达亚齐与泰国这些地区或国家的损失就不至于这么大。不过这样一来,苏门答腊-安达曼南部的损失可能会大得多。
(二)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