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方为何频频漫风沙
  • 灭顶之灾——泥石流(图)
  • 海洋灾害知多少?
  • 二月北京话大雪(图)
  • 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系列之一
  • 天气灾害、气象灾害、气候灾害有什么不同
  • 震级、烈度、灾度是一回事吗?
  • 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 全球变暖对台风活动影响尚有诸多未解之谜
  • 飓风年是全球变暖所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制造黑暗的浓雾(图)

    空,为了旅客安全,遇有大雾天气,必须关闭机场。历史资料统计,国内航班不能正常起降,因雾的影响占78.9%,国外航班占57%。江河航运也深受雾的“毒害”。

      大雾由于湿度大,极易破坏高压输电线路的瓷瓶绝缘,造成污闪频发,电网解裂,大面积停电。近10多年来,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发生过由大雾造成的“污闪”,电网解裂,大面积停电事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005年11月6日石安高速公路大雾弥漫)

      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不利影响。长时间的大雾遮蔽了日光,妨碍了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使作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储量减少,农作物就变得衰弱了。来自日光的紫外线因雾滴而减少,容易使作物受病虫害的危害。多雾的地区,日光照射时间不足,会使作物延迟开花,生长不良,从而影响或减低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污染物增加,促使水汽凝结的凝结核随之增加,故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趋于增加。弥漫在空中的雾滴往往会带有细菌、病毒,还影响城市污染物扩散,甚至加重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毒性,因而大雾天气人们应当减少外出,更不要在有雾的天气中进行锻炼,以免更多地呼吸到雾中的有害物质,对健康造成危害。 

      与其它天气现象一样,雾也并非一无是处。由雾塑造出的自然美景,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雾还可净化空气,大雾过后,会感到空气变得清新,这是由于空气中的烟粒、尘埃等被雾滴移走消散,如同雨雪过后使具有杂质的空气被冲洗过一样,使空气得到了净化。 

    (连续几天的大雾严重影响交通)

      二、大雾天气的注意事项:

      北京市气象局于2005年6月出台了“北京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大雾天气发生时,市民出行要按照防御指南去做,可以避免或减少由雾天引起的伤亡事故发生。

      大雾-预警信号

      信号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驾驶人员注意浓雾变化,小心驾驶;

      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注意交通安全。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信号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浓雾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居民需适当防护;

      2、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3、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信号含义: 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和轮渡暂时封闭或者停航;

      2、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

      大雾天气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保证雾天行车的安全,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交通管制。浓雾天水平能见度差,要关闭高速公路。机动车、骑车外出时,切记要慢行。飞机、船只延时运行,以避免损失。

      2、有雾滴中的二氧化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二氧化氮可引起急性哮喘病的发作,在雾天不要晨练。

      3、从根本上控制大气污染,减少大气中有害凝结核的数量。外出时,可戴口罩加以防护。

      4、利用科学方法,积极开展人工消雾。气象部门进行人工消过冷雾,可用飞机或特制设备喷洒碘化银溶液,播撒干冰或喷洒液氮的方法。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