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尔沁草原
  • 呼伦贝尔草原
  • 草原气候grassland climate
  • 草原grasslands
  • 保护地球之肾
  • 湿地公园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 亚马逊河
  • 尼罗河
  • 嘉陵江
  • 金沙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观光旅游新去处—城市湿地公园

    、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当前各地都争相开发房地产,大中小城市都力图建成高楼林立、商业繁荣的闹市区这一背景下,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城市湿地公园不仅为人类留住了各种动植物,使人类更为贴近自然,同时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在我国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公园也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在培育城市湿地公园的实践中,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走在了前头。例如,位于南亚热带、广东的中西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境的肇庆市,因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覆盖率60%以上并且拥有大面积的茂密原始森林等先天优越条件,而成为各种飞禽走兽的栖息地,许多迁徙的候鸟也来此歇脚、繁殖和越冬。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鼎湖山景区、七星岩景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肇庆市依托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从2003年起,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开发、建设、整合,于2004年12月12日正式培育出全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肇庆星湖湿地公园。继星湖湿地公园之后,目前我国已培育出了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山西长治的太行湿地公园、浙江绍兴的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京延庆的三里河湿地公园等,其中还有许多城市湿地公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如深圳正在建设的全国首家人工湿地环保公园——石岩河人工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的培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提高了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也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因此,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它因其独特的属性而要求培育者和来此游玩的人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才能使城市湿地公园保值、增值。

      按照建设部出台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有关规定,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纳入强制性内容严格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应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对于政府来说,需要耗费大量人、财、物的城市湿地公园,并不是建成后就一劳永逸了,它需要投入持续的养护工作,这才能切实达到城市湿地公园所要实现的目标: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的局面。但是城市湿地公园一旦开放,公众的态度对于湿地公园的存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刊载在中国湿地网上的一篇文章《游湿地公园不是玩迪士尼》很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是针对香港湿地公园落成开幕后出现的问题作者引发的思考。在文章中,作者说“观赏湿地公园,不是玩迪士尼,首两天园内的秩序、卫生只是差强人意,甚至出现损坏设施、乱抛垃圾的现象。游人必须要以宁静、松弛的心态观赏,才不致‘煮鹤焚琴’。”这样的状况,在内地的许多旅游景点都曾不断出现,这种行为不光大煞风景,而且显现出一些游人的低素质。对于湿地公园来说,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将更为严重,因为这将直接给湿地公园带来灭顶之灾,导致公园生态属性退化,进而减损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看来,游湿地公园给国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游人提高环保意识,了解湿地的属性,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考虑到园内动植物的感受,而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人类本身。因为,首先,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是保证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公园的价值就接近枯竭了。其次,只有注重对湿地公园生态价值的保护,才能使湿地公园不断增值,由此才能为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每个人都爱他的子孙后代,当我们用长远的眼光让这种爱延伸时,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到: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我们的后代。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04级四班学生)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