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我国古代就将水草所聚之处称为沮泽、沮沼、斥泽,分别指常年积水的沼泽地或浅湖、地表临时积水或过湿的泽化地带和滨海沼泽或盐沼。在国外很多国家如芬兰、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或是从19世纪末或是从本世纪初即开始对湿地进行系统研究。1971年,前苏联、英国、加拿大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通过国际间联合行动,来挽救急速消失及许多濒临灭绝的水禽。保护湿地地宣传逐渐普及开来。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有效控制洪水防止土壤沙化,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降解环境污染,以有机质的形式储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因此被誉为“自然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和动物(尤其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是地球上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其中在热带与寒带分布较多,分别占湿地总面积的约30.9%和29.9%,亚热带约占25%,寒温带大约11.9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