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立秋
  • 浅说热带气旋家族
  • 热带气旋等级如何划分
  • 台风的危害与科学预防
  • 大暑
  • 数伏日如何计算
  • 气象卫星——观云测雨显神威(图)
  • 卫星移动气象台
  • 《热带气旋等级》
  • 你了解航空气象服务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地球气候的演变

    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这种增温现象到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进入60年代后,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进入70年代,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80年代以后,世界气温增温的现象更加明显。

      近百年来的气象资料表明,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气温上升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气温0.6℃;我国20世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时期之一,但尚未超过20世纪20~40年代的最暖时期。我国气候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70年代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气环流、成分和下垫面是气候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太阳辐射和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则是外界因素。太阳辐射和宇宙-地球物理因子都是通过大气和下垫面来影响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既能影响大气和下垫面,从而使气候发生变化,又能直接影响气候,在大气和下垫面间,人类活动和大气及下垫面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样形成重叠的内部和外部反馈关系,从而使同一来源的太阳辐射影响不断地来回传递,组合分化发展。在这种长期的影响传递过程中,太阳辐射又出现许多新变动,它们对大气的影响与原有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叠加起来,交错结合,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地球气候的变化非常复杂。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可能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对下垫面及大气(成分和能量)的影响而实现的。下垫面和大气之间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对大气中的长期过程(气候)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同时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只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从而使下垫面和大气及它们的之间的辐射、热量、动量及物质的交换过程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的自然性质是多方面。首先,主要是森林植被的破坏。植被是地表状况的重要特征,每种植被有其本身的反射率、粗糙度、土壤持水能力等,从而形成地气之间固有的辐射、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关系。一旦植被发生变化,气候状况也会相应产生变化。植被具有改变气候的许多功能;能减少辐射的射入射出;降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能增大湿度;树冠和树叶层滞留和截留降水,减小地表径流,有明显的蓄水作用和水土保持作用;能够降低风速,改变方向,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其次,是海洋石油污染,是当今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的另一重要方面。据统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106~10×106t。倾注到海洋中的废油,有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失去调节气温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再次,是地表水分状况的改变。采用人工灌溉和排干沼泽地区而改变水分状况是人类影响气候的另一种途径。排干沼泽地区对气候条件的影响,通常与灌溉的气候效应相反。由于降低了土壤湿度,减少了蒸发,从而提高了土壤温度。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是工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表现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利昂气体(HFC和PFC)以及六氟化硫(SF6)和硫化物气溶胶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它们可能引起急剧的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进而使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层出不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碳化物气体能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的破坏;同时,氯氟碳化物类物质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从而使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