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时度势,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九五”期间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治淮重大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终于启动―― 1998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始试挖; 1999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全面开工建设; 2000年4月起,淮河入海水道加快实施步伐; 2003年6月,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全线建成通水,具备行洪条件; 2003年7月4日,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刚刚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为抗御这场1954年以来的特大洪水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凝聚了广大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展现了沿线广大干群团结治水的无私品德和奉献精神。上万建设者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舍小家为大家,奋力拼搏,苦干四年半,圆满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创造了江苏水利史上单项工程一年完成投资额11.5亿元的全新记录。 淮河入海水道是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和改善区域引排水条件的重大战略性防洪工程。入海水道建成后,淮河下游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了百年一遇。 一个科学治水的“大舞台” 如果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是一篇壮丽的史诗,那么,让史诗更加绚烂夺目的,是科学发展观这块闪光的基石。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设过程,贯穿了科学发展、人水和谐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了江苏科学治水的集成能力。 建国后,江苏省及淮河水利委员会几代水利工作者反复调查论证,科学规划设计,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最终选定的方案在工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淮河入海水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与苏北灌溉总渠呈“两河三堤”布局的方案,做到了水位“高低分排”、清污水分流、排洪与排涝有机结合、流域与区域治理相结合、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相结合。该工程设计摒弃了起初占地30多万亩的“漫滩行洪”方案,优选了只征地6万多亩的“泓滩结合”的科学方案。该工程不仅为洪水下泄让出路,更统筹兼顾沿线地区的灌溉与排涝需要,保护了环境和珍贵的土地资源,减少拆迁14万人。南北偏泓中北泓南靠方案的实施,更是方便了沿线群众滩地生产。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工程量大、战线长,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规模和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为确保管理规范、阳光操作,入海水道建设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该工程建设期共对400多个标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并主动邀请省监察厅跟踪监督。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8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工程质量事故、未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建设单位未发生过一起经济案件。该工程率先将监理制引入征地拆迁安置,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大胆进行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除水利工程机械化施工替代传统的“人海战术”外,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也在建设工地大显身手。在河道堤防52公里的淤土段,淤土厚度最深达35米,最大含水量达60%,连芦苇棒都能一插到底。建设者们群策群力,通过“深淤土段筑堤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全国水利系统首次采用“真空排水联合堆载预压法”进行穿堤建筑物地基加固处理,终于攻克了难关。204国道桥整体抬升、“连续箱梁预应力钢束单端张拉”等工艺,在我省水利建设史上也是首次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更是纷纷进驻工地:无线计算机局域网、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建设齐备,滨海枢纽和淮阜控制两个建设处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我省水利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首次实现了电子文档网络化、界面人性化管理。 按照省委书记李源潮“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的指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从建设之初就特别强调科学管理,工程建管同步,成为全省水利工程科学建管的“示范工程”。 一曲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谱写出了一曲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实现了沿线洪水、污水、涝水各行其道,充分发挥了水利综合效益,使人、水真正做到了和谐共处。163.5公里长的入海水道,为淮河洪水快速入海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的出路,两岸居民从此高枕无忧,2003年行洪期间,沿线群众甚至纷纷涌向水道两岸,一睹洪水畅泄的壮观画面;入海水道的建设做到了清污分流,保障了相关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解决了苏北灌溉总渠沿线上百万人的吃水安全问题;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统筹了区域排涝、灌溉,泽被下游渠北地区150万亩耕地,使这一地区1170平方公里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这一地区上百万群众彻底告别了淹涝之苦。 淮河入海水道还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保工程。从天空俯视入海水道,环保和生态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的效益尽收眼底――宽阔的河道直通大海,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1838公顷的绿化令滩面、堤防一片生机,尽显绿色长廊的伟岸神奇,五大枢纽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江淮大地。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本关怀的理念。由于建设需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共有6.3万居民为水让路,异地安置,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6.8万亩。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落实拆迁政策,妥善安排好沿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各地对拆迁居民采取了异地集中安置,78个移民中心村道路、水、电、学校、卫生医疗等各类配套设施同步到位,移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个个拍手称快。沿线100多个迁移的企事业单位,目前也全面恢复了正常生产。 百年夙愿终成现实。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为沿淮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乃至全省“两个率先”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性保障。(潘杰 陆剑) 精彩瞬间:天降大任伏“洪魔” 2003年6月28日,世人瞩目的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建成。6天后,面对淮河突发的特大洪水,入海水道临危受命降“洪魔”。 7月4日下午17时,国家防总给江苏省防指传来紧急命令:当夜必须启用淮河入海大动脉――入海水道,分泄洪泽湖大洪水,22时必须完成入海水道上所有人员和设备的撤离任务!当时,淮河上游连日的暴雨使洪泽湖水位猛涨到13.07米的历史高位,且水位仍在不断猛涨。 淮河告急!洪泽湖告急! 距子夜只有7个小时了。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相关单位和沿线干部群众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仅仅6个小时,163.5公里河道内,紧急抢撤出了200多台大中型施工机械,拆除工棚200多间,下属单位上千名建设工人全部撤到了安全地带;尚在河滩中的21条挖泥船,全部被死死固定锚牢,以免被洪水冲走,撞击下游船闸;沿线29个和外河相通的闸门被全部关闭。 23时48分,一切准备就绪,入海水道闸门启动了,凶猛的洪水顺着宽阔的新水道奔涌入海。 此后的33天时间里,淮河入海水道泄洪44亿立方米,相应降低洪泽湖水位40厘米,有效地减轻了入江水道的行洪压力,也使洪泽湖避免了周边圩区滞洪,直接免灾效益达27.68亿元,一次行洪就收回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为战胜淮河特大洪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淮河入海水道首次行洪要确保“不决一处堤,不死一个人”的目标,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史新明 陆剑)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