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的遗迹和烽火台依稀可辨。友人指着远处一座高高的烽火台说,那就是当年王昌龄的“吟诗台”。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在长安科考落第,正去意彷徨之际,忽然接到少时好友、时任云中都护府任军中斥候统领的吴吉虎的邀请,吴邀他到云中去游览,以排解胸中的郁闷。唐时的云中都护府,正在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 王昌龄从长安出发,单骑简从,出关过河来到云中都护府。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吴吉虎在军中设盛宴款待。吴吉虎虽为武将,但从小便佩服王昌龄的诗才,席间便向王昌龄索诗,王昌龄点头默许。 第二天,吴吉虎带领几名贴身护从陪王昌龄游览大青山。当他们登上高高的山峰,秦城汉关尽收眼底,望着眼前的大好河山,诗人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此时正是仲秋时节,满山的红叶在秋风中摇曳,夕阳西下,一轮皓月在峰顶冉冉升起。王昌龄攀上一座烽火台,举目远望,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秦时明月汉时关……”高亢悲壮的韵律在夜色中回荡,吴吉虎和随从的士卒们被诗人高亢的情绪所感染,连称好诗,好诗! 王昌龄西出塞外后,又先后到了泾洲、玉门等地。写出了《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等著名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作家,被推为“开元、天宝七绝圣手”。三年之后,他终于春风得意,高中进士。 李白对王昌龄的诗非常推崇,当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时,李白特意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赠予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字里行间,对王昌龄的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其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吟诗台 站在王昌龄当年作诗的“吟诗台”上,俯首南望,平展无际的土默川平原尽在眼前。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之为“敕勒川”的地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意境高阔、勾起人们无限遐思的北朝民歌,最早是由东魏名将斛律金唱出来的。据《北史》记载,斛律金是朔州敕勒部鲜卑族人,“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他长年在军中征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望一望尘土便知敌人有多少兵马,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一听便知敌军离这里还有多远。公元546年,斛律金随东魏首领高欢率军攻打西魏,由于高欢突发急病,东魏军战而失利,退守到敕勒川一带。西魏乘机放出流言,说高欢中箭受伤,命在旦夕,以涣散军心。东魏将士闻言士气低落,悲观情绪弥漫开来。看到这种情况,高欢心急如焚,他知道鲜卑人能歌善舞,便让斛律金唱一首歌以鼓励士气。斛律金望着广阔的草原,用鲜卑语唱了这首《敕勒川》,歌声浑厚悠扬的歌声在辽阔的原野上回响,引起了士兵们的共鸣,大家跟着一起唱了起来。很快,军中的躁动和不安得到了平息。 这首民歌的歌词后来被译为汉语,载入史册,成为华夏多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们在群峰耸立的阴山山脉中攀行,沿着历史的遗迹,寻访古老的文明。这片壮丽的山河曾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叱咤风云的地方。正是从这里出发,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其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随同成吉思汗西征的元初名相耶律楚材在阴山一带留下大量的诗文。其中有一首《阴山》诗中这样写道: 八月阴山雪满沙, 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睛月, 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 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 江左名山不足夸。 好一幅清峻壮丽的塞上风情画卷! 沿着阴山南麓的京包铁路线西行,在阴山西段的狼山,有近年来才被考古学家发现的“阴山岩画”。阴山岩画是远古人类用彩色的石头磨刻画在岩石上的最早的美术作品,共1400多幅,分布在300多公里的群山中较为平缓的岩壁上。岩画内容十分丰富,有游牧、狩猎、宗教、祭祀、舞蹈、交媾等生活场景,有形象生动的人物、野兽、飞禽、家畜、车辆、足迹、蹄印、手形、生殖器崇拜、十二生肖、太阳、云彩、符号等图案。那些粗犷、质朴、纯美的艺术图形,生动地记录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辽宋时期阴山一带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反映了远古时代生活在这里的羌、匈奴、鲜卑、党项、柔然、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又一道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堪称我国西北地区古代艺术画廊。 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 岩画最集中的地方在乌拉特后旗炭窑口,分布在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半公里的红砂岩壁上。沿着岩画长廊前行,我们仿佛从现实走进了历史,不知不觉与远古人类的生存现状融为了一体。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来到这荒凉宁静的大山之中,与远古人类对话,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站在阴山主峰蜈蚣坝上放眼望去,但见九曲黄河腾起排排浊浪,她的支流、发源于阴山的大黑河在敕勒川上蜿蜒而行,汇入母亲河的怀抱。而在大黑河南岸,坐落着人们千秋咏叹的“昭君墓”。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归附汉朝,受到汉王朝的欢迎。他亲身来到长安,表示愿与汉家和好,以保边塞安宁,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元帝大喜,赐给他大批金银锦帛。在这次会见中,呼韩邪单于表达了和亲的愿望,汉元帝爽快地答应他的要求,将宫女王嫱赐给他作妻子。据《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边塞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这便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昭君出塞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素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着、咏叹着、敷陈着这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出现了大量描写出塞和亲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其中我最喜欢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出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怀念王昭君,因为她不畏路途遥远,不惧边塞清苦,放弃宫庭中的舒适生活出塞和亲,起到了稳定汉王朝边境局势的积极作用,她还把先进的汉文化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昭君出塞后,匈汉之间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力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皇后),她为匈奴单于生有一男二女,死后葬在大黑河边。其墓地占地20余亩,封土堆高达33米。每当“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季节,各地青草都已枯黄,惟独昭君墓上的青草仍然保持着青色,因此称之为“青冢”。除这座昭君墓之外,内蒙的其它地方还有几座昭君墓,其规模都比这一座要小。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民热爱着这位有远见卓识的美丽女子,希望昭君葬在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还没有发掘,如果将来发掘的话,与昭君墓有关的许多谜团便会解开。 攀登于阴山之巅,徜徉于敕勒川上,抚摸着远古的岩画,嬉戏着大黑河的浪花……一路行来,思古之情充溢我的心胸。在广阔的草原和山野之间,千古琵琶和悠扬的马头琴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片诗的原野,咏吟着古人和今人的诗句,我深深感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