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深圳:魅力摄人的欢乐之都[图]
  • 感受在上海的别样人生
  • 印度男人都想娶我做老婆?
  • 到乡郊体验田园生活的野趣
  • 挡不住白马崖神奇秀丽诱惑
  • 东湖坪客家围楼寻宝
  • 横沙岛,赶海 踏浪 捉蟛蜞
  • 湘西明代长城和唐代古城
  • 山水大观,如诗如画七星潭
  • 山水大观,如诗如画七星潭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南京那轻衣罗袖的女子[组图]

    一个美丽的谎言。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围追堵截下,古老的秦淮像一个可怜的小媳妇,作着徒劳的抗争。我无法想像,让赵飞燕丰乳隆胸,让杨玉环穿上比基尼是一种滑稽,还是悲哀。而秦淮,正在身不由己地演绎着这种悲哀,导演这场悲哀的,正是我们这些日益文明的现代人。   乌衣巷内,王谢故居围墙高耸,朱门紧闭,昔日的王者之气犹存,只是那些堂前燕已不知飞去何家。游人们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发出空旷的回响。   媚香楼上,人声嘈杂,酒香扑鼻,曾几何时,这座栖息过一代名妓的红楼,湮没在一片杯盘狼藉的饕餮中……                 中山陵   是的,只有这样的伟人才配长眠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   站在钟山之巅远眺,中山陵如一座警钟矗立在半山腰。它时刻提醒着后人继承先生遗志,为中华之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   392级台阶,气喘吁吁地登顶后,你会恍然领悟到总理遗训中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为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先生感动世人的不仅仅是他推翻清庭建立民国的丰功伟业,更是他那种历经百折而不回,备尝险阻而不屈的坚韧意志,是那种以天下为公,为民族之崛起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民族、民权、民生”,先生一生追求民主、博爱,从几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他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思想仍是超前的,是我们至今仍无法企及而又义无反顾的奋斗方向,但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人命如草芥,民生如蝼蚁,遑论人权?要实现先生的理想何其难也!但正因如此,才更显出了先生思想之可贵。   据说,日本侵略军在攻陷南京后大肆烧杀-掠,唯独对中山陵未动分毫,先生的浩然正气,震憾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我们的敌人。   祭堂内,中山先生目视前方,正襟危坐。墓道旁,青松肃立,翠柏如盖。                 中华门城墙    余秋雨说: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   我说:古城墙是横亘于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桥梁。   从南京城南面中华门进城,可看到一道延绵数百米的城墙,这是明朱元璋听取朱升关于“广筑墙”的建议,自公元1366年至1386年兴建的。原城长三十余公里,历经岁月更迭,现已大部毁损,只有这一段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城墙高达十余米,站在墙下仰视,让人顿生目眩之感。巨大的青砖上,覆盖着淡绿色的暗苔,累累伤痕,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城墙是为战争而生的,在冷兵器时代,它被统治者们视若金汤。但我不知道,当人们内心的城墙崩溃后,这道砖石垒成的建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抵御敌人前进的步伐。事实上,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城墙困住的是自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画地为牢,闭关自守的结局必然是坐以待毙。   再坚固的城墙终会垮掉的,留下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这是这座城市的伤疤,是南京人心中的伤疤,是所有国人心中的伤疤。   没有人会否认战争的残酷,但绝不会有人想到,战争的机器会将人的残忍升华到如此的极致,它让我们看到,当人类的智慧和动物的兽性结合时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30多万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从世界消失,毁灭他们的,不是地震,不是瘟疫,而是一群与他们一样被称为人类的“人”。   我无言地站在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前,我觉得全身发冷,我看到他们仓皇逃散的身影,有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我听到他们的哀号声、呼救声,我听到兽兵们的狞笑声,机关枪的扫射声,昏黄的日光下,武士刀在滴着鲜血……   那是一个怎样恐怖的时代,那是一幕怎样血腥的场景,生活在今天我们,很难体验到。   虽然是周六,但纪念馆内仍是空荡荡的,也许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不想来此感染阴郁,也许是15元一张的门票让很多人望面却步,我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的邻国参拜靖国神社的场景,人们穿着统一的和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情录肃穆,一步一叩。我又想起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张照片,一对情侣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忘情地亲吻缠绵……   当伤疤结痂的时候,我们忘了它,于是,我们又得到了另外的伤疤。   我们善良的希望我们的近邻能够悔改,哪怕是起码地表个态,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砺兵秣马,磨刀霍霍,他们拒不为父辈欠下的三千五百万条人命的血债说一声:对不起!这样一个民族,谁敢说,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屠刀不会再次伸向我们头上。   2003年12月13日,我听到南京上空的汽笛长鸣,那是一个古老民族发出的悲怆而愤怒的呼号。       午后的新街口,车水马龙,人如潮涌,促销的声音震耳欲聋,巨大的广告牌鳞次栉比,麦当劳和肯德基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延续着他们的百年竞争。   我不知道,这座城市和我走过的别的城市有何不同。   我不得不承认,我想像中的南京,那个美丽的轻衣罗袖的女子,已殉葬给了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