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苏州,我和你有个约会
  • 厦门:此中乐,不思归
  • 滕王阁:巍峨壮观江南名楼
  • 石钟山:意境幽深小蓬莱
  • 黄山:等待重逢的喜悦
  • 雷州流沙:中国珍珠第一村
  • 英德:千亩油菜花儿开
  • 福州:绿榕掩映的温泉城
  • 西溪,文人雅客的归隐之地
  • 西溪,文人雅客的归隐之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姬堂村,乐善小村不设防

    匆往来的行人,也看不出一点乡村的痕迹。路的另一边,一些崭新的建筑和停满汽车的草坪正告诉我们,这里是广州本田汽车的生产基地。   就是这样无比工业化的环境里,有一条小路通往我们的目标所在地——姬堂村。虽然说是村,但是这里已经没有了任何一点乡村的痕迹。一幢幢新楼整齐地排列在村口,并且形成一个住宅小区,没有一丝土地或田园的气息,也看不到一点点农田与耕作。再往里走,建筑工地的噪音声声入耳,还有运输沙石的大卡车,通过不宽的水泥路不断运入村中。   终于看到一个大池塘,公路从池塘中间穿过,把这一池塘划成两个部分。池塘边上,几株树木正绽放新绿,倒映在水中,依稀有了春天的气息。这一池水,虽然已经不算洁净,但是沉淀着浓浓的绿意,让我们的眼前开始清亮起来。这个被城市与工业区包围的小村,终于在这一池水的映衬下,有了一些鲜活的色彩。   ?新村 热闹生活不设防   从池塘中间的公路往左边看去,隔着刚刚发芽的新树,一整片砖瓦房整齐地排列着,走过去,在一个宽敞场院后,就是村里人通常称的姬堂新村。   虽然说是新村,但是这一片村子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村的周边,依然是繁忙的建筑工地,正在兴建的楼房围绕着古村,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古村中间并没有进行过改造,基本都还保留着原来的规模。   与别的古村不同,这一片村子似乎没有什么防御设施,我们很容易就进到村子的中间。大概有十二列房子笔直排列,相互平行,中间由巷子隔开。走进每条巷子都是同样的结构,一间间屋子左右相对,依次排列,构成了一个整齐的村落。   村后有一个不高的小山丘,种着香蕉、荔枝等果树。走上小山坡,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各条巷子平行而列,而一间间屋子的屋顶也构成整齐的直线,与巷子垂直交错。屋顶平实朴素,没有太多的装饰,也几乎没有什么破损的地方。但是如果细心分析,还是可以看到各户人家的屋顶稍有不同,例如有的屋顶是状若腾飞的龙船脊,村里人说,那是旧时较有钱的人家住的。除此之外,难以从住宅外观分辨村民的富或贫。   记忆中以前走过的古村总是安静甚至无人居住,姬堂村却总是热闹。虽然一部分屋子人去楼空,但是又有从外地来的新移民填补古村的空屋,再加上周边源源不断地建设,以及一些在村边做小工业的人家,又令这个古村回复喧哗,回复那种繁杂、甚至有点吵闹的生活气息。 ??旧村 乐善坊进门直入   既然有新村,那么也有旧村了。村民说,姬堂村的旧村,就在池塘的南边上,跨过池塘中间的马路就到了。   据资料记载,旧村的历史比新村长一百年左右,大概在明朝期间就已经存在了。站在村口的一名中午妇女告诉我,以前,村民们都住旧村,慢慢地,人口多起来,旧村不够住了,所以才在对面建了新村。但是祠堂、书室等,却依然安设在旧村这边。   可能是时代较为久远,旧村所保留的设施不如新村,从仅剩的一些房屋还能看得出旧村的结构与新村完全一致。村口最前一排房屋已经只剩一半,中间的一个名为“乐善坊”的更楼,是进村的大门,也是过去村里的一道防御设施。   乐善坊内侧,有着复杂的“趟拢”等防盗设施,是进村的一道屏障。粗大的横木还在,也许曾帮助古村抵挡过一些外来的侵犯。村里的人们告诉我,乐善坊作为大门的防盗功能已经用不上,而古色古香的建筑,依然吸引我们这些访古的人们。   乐善坊门口的空地上放着一些健身设施,一些年轻的母亲们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她们有本村的人,也有从远方到这里打工的人。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坐在邻居小哥哥的小单车上,她的母亲站在门口笑着望过来。这位带着河南口音的母亲,满足地听我们夸她女儿漂亮,也满足地生活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古村里。   瓜田夜话?直把他乡作故乡   其实,姬堂村已经不像是一座乡村了。   工业化的周边环境完全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在村里,已经很少以务农为生的人,连续不断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几乎就要把古村包围起来。   只是这所有的变化,都是在古村之外进行着。在村里的古民居部分却没有什么改变,热闹是古村之外的,在古村的中央,依然保守着它宁静的本质。   虽然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但事实上,古村的内部也是在逐渐变化之中。人的来来往往,是古村内部最核心的变化。近些年,古村里一些本地人搬走了,一些人留了下来;还有一些外来的打工者住进古村,并且留在这里。对于这些外来的打工者来说,古村只是异乡,他们只是过客。但是,在此时此刻,过客也好,住民也好,此处是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在村口玩耍的孩子,快乐是他们共同的目标,身边的玩伴,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却没有大的区别。再过些日子,他们也许会逐渐忘却过客和原住民的区别。古村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古村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印痕。   唯见风物   屋里的井   在新村里,我跟随现今还住在村里的周金玉走进他的家,他家的地板刚刚拖洗过,干干净净。屋里的结构与珠江三角洲其它村庄的民居大致一样,是典型的“三间两廊”式。从侧面进门,先是一个小厅和小房间,中间是一个天井和比较大的正厅,再过去是一个右厅和小房间。跟其他珠江三角洲的岭南建筑一样,屋里少窗少阳光,显得有点阴寒。但是主人细心地在天井里种上鲜花,令这屋子有了活跃的气息。   天井的一角,有一个矮矮的井沿,往井里望去,依然可看到清澈的井水。家里用的水,大部分是从这井里打来的。据说,每个屋子里都有一口这样的水井,而且历经这么多年没有干涸过,这也许是古村现在仍然可以住人的原因吧。 祠堂   旧村的右侧,是姬堂村的祠堂,也是纪念周姓祖先的地方。历史上的姬堂村是一个大村,有周、王等多个姓氏的村民居住,但是到后来,周姓成为村里的大姓,我们遇到的村民,基本上都姓周。   祠堂正门上的匾额写着“康养周公祠”,落款是嘉庆年间所建。在祠堂里,77岁的老人周耀源告诉我们,这祠堂应是明代所建,之后在清朝重修过。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993年,由村里的人们集资修缮。但是,最近的这次重修主要是对祠堂的屋顶和瓦片重新翻新,而其中的石柱都没有改动过,仍然可以看出几百年岁月的记号。   今天的祠堂成为老人活动的地方,虽然村里很多老人都跟随子女搬到附近的小洋楼里住,但是每天下午,这里依然是古村最热闹的地方。祠堂正中摆设有香炉,每到节日,这里就成为村民汇集的地方。   祠堂的门口,立着一块石板,上方有一个圆孔,是古时拴马的地方。虽然现在早已没有用处,但还是淡然立在门前。在另一侧的地面上,整齐排列着两排矮矮的石柱基,不知何用。村里人说,这里本来是一座古庙,但后来被毁,于是就只剩下这两排基石,证明这古庙所在的地方。   姬堂暗柳橙   柳橙本来是姬堂村的特产,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只留下一个记忆。历史上,姬堂暗柳橙曾是全国橙类十大良种之一。据一些资料显示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古代进贡帝王的珍果之一,每年由地方政府用贵重金属器皿盛装,派专人千里送给帝王享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姬堂村各处广泛种植柳橙,是黄埔的名产。不过在今天,走遍全村都难以找到一株柳橙树。村里一名中年妇女告诉我,十几年前还偶尔可以看到柳橙,但是在近十几年里,基本都没有人再种植了,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与水土适应等原因,大家都改种荔枝、龙眼等果树。姬堂柳橙已经是过去的一个符号。   游村惊梦?一口池塘一个村   虽然现在的姬堂村被一条水泥路从中间划分成两边,如果从高处往下看整个村子的全貌,就会发现,整个村子是以池塘为中心而建,旧村在池塘南边,村口朝北,新村在北边,村口朝南。围绕在古村周边的,是一座座小山丘,分别种着各种各样的南国水果。如果回到历史中,古村曾经这么水秀山清,安详平静地度过两三百年。   现实中的古村距离城市太近了,距离城市重要的交通干道广园东路也太近,因而她不可能继续沉浸在与世隔绝的空间里。在这个村庄里,完全务农的人们已经不多,各种各样的小作坊,成为人们主要的工作内容。   但是,古村的原貌还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搬出村外的人们,依然会记得回到村里来,到祠堂去祭祀祖先,并且在每年的春天,为古屋贴上鲜红的春联。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