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了店家了吧?但是它们的存在也并不令人太反感,不然,又将要求它有什么呢?店主们安静地做生意,轻轻地招呼,陈列摆设虽然大同小异,但也干净整洁。当人们需要一个暂时忘却的空间,而他们又能提供旅行者以需要,并以此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店家都蛮客气的,也许是小镇人的本性如此,也许对如今这热闹的旅游氛围也是心存感激的吧,在被旅行者打破宁静的同时毕竟也改善了生活。 早就听说这里的红烧羊肉很有名,虽然肚子不是太饿,还是点了半盘子吃。味道真的不错,比我老爸烧的多一点辣味,甜一点。或许各家的也不同,我吃的是这样。 其实进来时已先吃了一个荷叶粉蒸肉当饭。这东西以前在杭州也吃过,想起来应该是蛮好的东西,所以试了一次又一次,可这口味还是不太喜欢。看见炸臭豆腐,还是不要吃了吧,我的肚子也不能装太多呵。 要不要买件蓝印花布的纪念品呢?一直很喜欢它的乡土的自然的气息,即使在这里满大街都是,还是觉得很美。但是即便是小小一个摆设,看起来朴素恬淡,骨子里却张扬,一间屋子只要放上那么一两件,就仿佛全是它的气息。也许因为如今它在生活中的出现已不再是常态,任何东西在一个不合适的地方出现,反而耀眼。也许,喜欢但并不适合我,喜欢也未必得拥有。 在林家铺子称了一斤姑嫂饼,姑嫂饼的来历小时候就有听说,姑嫂不和才成就了姑嫂饼,民间的传说总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买上一包杭白菊,每天一杯枸桤菊花茶,明目养颜。 走到一个河埠头,头顶有屋檐,即使是下雨天也可以在河埠洗衣洗菜,小时候外婆家就是这样的。一级一级台阶下是晃动的河水,水涨了还是浅了,看台阶便一目了然。水总是在晃动,因为水面不时有船只通过。恍然间以为时间往回走了许多年,来到了过去。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那时外婆家门口的是它的一条支流,如今那个小小的集镇已经不存在,人们都已搬迁,老房子或坍塌或重建,几乎无迹可寻。 这里居然能保存有如此完整的老街,让人感动。 小时候外婆家喝的就是从河里担来的略微浑浊的水,用明矾打一下,吸掉沉淀在水底的脏物,就用来烧水煮饭了。现在知道原来明矾是不可以食用的,吃了使人容易老。 舅妈曾经在那里经营了好多年的早点。安静的下午常常是准备的时间,磨豆浆、裹粽子、煮豆沙……所以,看到小吃店的主人们忙碌着烧茶水、招待客人,有种久违了的温馨。 那时住在外婆家,热闹的早晨总是会被楼下嘤嘤嗡嗡的市声吵醒,我总是会从窗口或木板房的缝隙间张望这热闹的场景,有种不真实的感觉。那时的人们总是赶早买菜、卖菜,喧闹过后,留下一条安静清冷的街。幼时的心里,不知是期盼还是惋惜。 对于如今乌镇老街上生活着的人们,一群群闯入的旅游者就如幼时我眼里赶集的人们,来了又走,而后留下那条安静的街。夜晚和清晨,它总是静谥无比的吧? 有人,有生活的气息,才称得上一个真正意义的镇。可是,真的有人愿意一直住在这里吗,从出生到老去,年轻的一代,也愿意吗? 一个干净白皙的老太太在绕毛线,旁边开着收音机。黑色的毛线,很配她自己啊。想进去坐一坐,又想何必打扰她,毕竟她在这里是生活,无需太多的闯入者。于老人而言,我是一过客,微微一笑足矣。 酒坊冷冷清清的,只有两个店员安静地坐着。甜酒酿看上去很好,一定甘甜而芳香。拿着太沉,这会又吃不下,只好放弃。后来一路上还不时想起,有些记挂。下次来时可一定要吃哦。 染坊的蓝印花布高高地垂挂在架子上晾晒,风吹动,轻轻飘扬,阳光下摇曳如梦中的纱幔,一个江南的旧梦。 赶着出来坐最后一班回海宁的车,车却取消了,说是保养去了。天知道,既然坐的人这么少,哪一天真取消了也不为怪。早知如此,还不如在里边多坐坐,回来反正得转车又转车。 出门是另一个世界。在其中生活的才算是真实吧?如此喧嚣尘世能保留这样一个仿佛在时光中停驻的地方,我心存感激。 本就太匆匆,回顾时还真以为只是做了一个短短的梦呢。下次要来一定得住上一宿,看它的晨昏。回一次往昔,也许真的可以?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