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尔盆地的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多个香港的面积,是我国最大的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荒漠野生动物的天堂。在保护区里繁衍生息着鹅喉羚、蒙古野驴、普氏野马和盘羊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区温暖的东南部一直是动物越冬的乐园,往年降雪很少,气温适宜。但今年,这里却是冰天雪地。
负责管理这个区域的是卡拉麦里保护区昌吉站。马新平站长介绍说:“1月以来,这里连降了三场大雪,降雪量在10厘米以上,气温最低达零下41℃,并伴有6至8级大风。积雪掩埋了牧草,靠嗅觉寻找食物的野生动物闻不到牧草的气息,无法觅食。我们在五彩湾周围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101只死亡的鹅喉羚,连体形较大的蒙古野驴有的也死去了。”
一条便道附近,一只瘦骨嶙峋的鹅喉羚倒毙路边,其身体尚有余温,蹄尖因刨雪已被磨烂。不远处,一只被冻死的六、七个月大的幼羚的尾部、内脏和眼睛被啃食一空,周围满是狼的脚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天气太冷,鹅喉羚的尸体很快就冻僵了;狼啃不动了,只能挑软的部位吃。”
新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办公室主任王政根估计,因这段时间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天气寒冷、积雪厚,由于气温低和采食困难死亡的野生动物不下500头(只)。
20吨牧草援助野生动物
不少野生动物因吃不上草冻饿而死,实在让人痛心。2005年1月,乌鲁木齐的民间动物爱好者们自发组织了一支由30余辆车组成的车队,冒着严寒和大雪,奔波200公里来到卡拉麦里,在保护区内投放饲草。2月7日,同样是漫天飞雪。两辆满载饲草的大货车驶出乌鲁木齐,奔向200多公里外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车厢-着“关爱野生动物”的布标。
新疆博斯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颜达平说,“我们得知卡拉麦里野生动物缺少草料,就决定把现有的20多吨饲草捐赠给保护区。”
拉运饲草的车沿着泥泞的便道,每隔几百米就投下几包草料;保护区昌吉站的工作人员解开包装,将草撒在周围的雪地上,但不知野生动物能否在面积几千平方公里的茫茫雪原上发现这些牧草。
在保护区昌吉站生活基地一侧的棚圈内,地上放着一捆绿色饲草,20多只被“收容”的鹅喉羚“野性”未改,当有人走近时便惊恐地挤到远处的墙角。马新平说:“我们在保护区巡视时,看到体弱或年幼的鹅喉羚就带回来圈养起来,前后有50多只,但有的过于虚弱或不适应环境,没几天就死了。”记者看到,有一只被圈养的鹅喉羚静静地卧在一旁,人走近了也不躲闪。两个小时后,这只鹅喉羚死去了,但它黑色湿润的眼睛仍然大大地睁着。
自治区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朱福德说,五彩湾区域内约有2500多只鹅喉羚和800多头蒙古野驴生存困难,牧草仍有200吨的缺口。关爱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善良情感,希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关注野生动物,捐助饲草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
最近,新疆社会各界,包括企业、个人开始捐款、捐草,中储粮新疆分公司乌鲁木齐直属仓库将用来给牛羊育肥用的15吨苜蓿也捐了出来。这个仓库的副主任姚新表示,以后每年都要给保护区捐助草料。
怎样才是对野生动物的理性救助
但当新疆博斯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捐助草料事见诸媒体后,向卡拉麦里野生动物投放饲草的举动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对待野生动物的激烈争论。
国内著名环保人士、《大自然》杂志前主编唐锡阳曾考察过德、法、英、美等国的5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他说:“保护的基本点是防止人为的干扰,建设保护区的灵魂是科学。”唐锡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983年8月1日,德国国家公园发生了一场雷暴,几分钟内,数以千计的大树被摧毁。由于这个公园的保护目标是使树木的发生、成长和死亡完全按照自然规律运行,逐步恢复森林的历史特征,因此保护人员没有对毁坏的林木进行任何补种措施。科学家认为,这不是一次灾难,恰恰是森林自然化的一个契机。
1990年,我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发生了罕见的风灾,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内,约1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受灾,风倒木蓄积约121万立方米。而当地的做法和德国正好相反,有关部门决定,把倒树全部锯成木材运出保护区,然后将林地清理干净,准备补种人工林。此后,这片原始森林内工棚林立,公路直通保护区腹地,大量汽车运送木头,前后持续了4年。与此同时,大批伐木者趁清理风倒木之机砍伐没被吹倒的树木,打猎的、挖人参的、拾蘑菇的、打松子的人也“乘虚而入”,最后使风灾演变为“人祸”。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我们今天看到卡拉麦里上百头野生动物在雪中倒弊,也许这已经是我们坚持了多年的干预行为所造成的恶果。”
自然界有自己的法则。冬天对野生动物来说,会淘汰一批病弱的个体,保持整个种群的健康,这是大自然对野生动物生存能力、物种进化的馈赠。“野生动物们会传递信息,既然在公路边就有上好的草料吃,为什么要活得那么辛苦呢”,这位研究员不无嘲讽地说,“恭喜大家又开发了几种新的宠物”。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认为,真正的爱有时就是要表现出“残酷”。
而自治区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朱福德则认为,目前危及野生动物生存的主要是人为因素,而非自然因素,人类生产、放牧占用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些工程阻断了它们的饮水、迁徙通道。因此,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果不对野生动物进行救助,后果将不堪设想。
许多群众认为,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的说法各有其道理,但很难作出自己的评判。但有人认为,人们大抵可以用“爱心”来掩藏一切真实的动机。企业的救助也许是出于树立企业形象或进行广告宣传的目的,而自然保护区呼吁人们帮助野生动物,也许是出于自己工作的考虑,因为保持或增加保护区内动物的数量能够证明动物保护所取得的成绩。
对于到底怎样做才对野生动物和人们意图保护的其他对象真正有好处,还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科学的探索与验证。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