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金丝猴喜添十六崽
  • 专家警示:三峡沿岸民间文化濒临湮没边缘
  • 英国一野生动物园庆祝珍稀长颈鹿宝宝降生
  • 世界首例大熊猫脊椎截瘫修复手术圆满成功
  • 珊瑚礁的呼唤指引年轻的鱼儿找到回家的路
  • 我国第一个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锁定广西
  • 千余只濒危珍禽遗鸥内蒙古白银库伦安家
  • 谁还在糟蹋红树林保护区
  • 原阳:珍稀麋鹿家丁旺
  • 贵州梵净山黔金丝猴数量明显增加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扎龙湿地:火后鹤乡难觅鹤踪影

    龙顷刻成为火场,一周的时间里,大火随风熊熊烧遍了湿地所在的杜蒙、林甸、齐齐哈尔等地。连片的湿地面目全非,几天之内成为无尽的黑炭地。位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林甸县育苇场,干渴的湿地上只剩焦黑的灰烬随风翻飞。苇场职工无奈地说:“湿地里现在根本没有水,这火着起来和在草原上没啥差别,根本没得救,全都烧没了!”

      3月28日晚,扎龙自然保护区上空天降大雪。连日来如同扑火队员一样奔波于各处火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长友感慨道:“这场大雪下得太及时了!”他说,目前看来,苇塘内的明火熄灭了,但并不表示火险完全消失。从4月份开始,保护区转暖,芦苇、草地会被晒干,如果那时扎龙湿地仍然缺水,再起大火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向扎龙湿地补水最有效的来源———从嫩江补水最快也要等到4月20日左右。此间的一个月时间仍是火患潜伏期。

      鹤来了也是缺吃少喝

      有学者指出,在扎龙保护区,芦苇就是湿地中的天然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值湿地泥炭植被、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湿地的生态功能价值远远大于湿地出产的芦苇、草、鱼等的价值。

      由于连年干旱,扎龙保护区原有的大部分沼泽湖泡断水见底,荒火频繁发生,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开始陆续回归,眼下正是鹤类迁徙扎龙的时期,最早的一年3月20日鹤类就飞回扎龙。

      鹤乡人满心忧虑:在今春大火之后如不及时补水,芦苇不能发出新芽就可能枯死或者逐步退化为三棱草,丹顶鹤一旦寻找不到水源和筑巢孵化的巢材将很难生存、繁衍下去。

      往年这个时候,在扎龙湿地已经有丹顶鹤的身影,但如今,扎龙难觅野生候鸟的影踪。

      在扎龙湿地工作了30多年的林甸县育苇场场长姜喜富说:“在有水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已经能看见鹤飞回来了,但今年芦苇都烧光了,肯定影响鹤鸟的安家落户。2001年那场大火后,我们发现鹤鸟改变了迁徙习惯,提前‘逃离’扎龙,而最近几年,因为干旱等原因,不少鹤鸟在北迁过程中越过扎龙飞往俄罗斯等地安家。”

      杜蒙县烟筒屯镇小六屯队一名姓臧的村民说:“扎龙湿地有水的年景,丹顶鹤有上百对,有的还飞进农家院里,但这些年,这种景象已经没有了。不光是鹤少了,连普通鸟也不多了,这次又着了大火,鹤即使来了,也是缺吃少喝啊!”

      留鹤关键在及时补水

      在扎龙湿地工作的尹学宽表示,他不完全赞同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总结扎龙大火的直接后果:“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衰草枯荣,野火是烧不尽的,但扎龙的火不是‘野火’而是‘人祸’。当前的扎龙,春风能否吹‘绿’还不能早下结论。在我心里这种‘绿’应该是鸟语花香、水流潺潺、鹤舞翩翩,而不是满地黑灰、难觅鹤踪。”

      李长友说,近年来,丹顶鹤归来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缺水断粮等原因。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乌裕尔河中上游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这样对本应进入扎龙湿地的水进行了截流、分流。

      同丹顶鹤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的李长友对今年丹顶鹤的回归有着信心。他认为,此次大火对鹤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补水,加上天气转暖,被烧的芦苇很快就能长出来,鱼类也会繁殖,鹤就有了食物。因此,只要补水及时,丹顶鹤仍会陆续归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建章说:“目前,留住北迁鹤鸟的关键在于及时补水。尽管有关部门还在争论补水‘谁埋单’,但在湿地存亡、能否留住鹤鸟的问题上,还是暂放争论,尽快补水留鹤。”他说,动物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是食物、水和隐蔽所,但在严重缺水和被大火“洗礼”后的扎龙,这三方面条件都不够好:首先,大火烧掉了芦苇,特别是一些干旱地区火是从苇根部烧起来的,而芦苇是靠根系繁殖的植物,根部被焚,很难重生。没有芦苇,鹤就失去了隐蔽场所和巢材;其次,干旱导致鱼类和各种水生软体动物大量减少,鹤缺少食物;第三,鹤类一般将巢建在距水面较近处,幼鹤一出生必须有水喝才能生存,但如今扎龙湿地正处于干旱之中,因此补水成为关键所在。(新华社记者崔峰)

      解析 大火缘何久扑不灭

      今年3月下旬,位于黑龙江省杜蒙、林甸和齐齐哈尔等县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燃起大火,烧了将近一周,经历了“灭了又着,着了再打”后,才被彻底扑灭。目前,相关责任人惩处、火灾损失统计尚在进行中。

      在保护区所跨县市,各地的干部群众都认为是邻县起火引发本县境内的火灾,因此互相指责。林甸县育苇场副场长马文诗说:“我们是无辜受害,当时杜蒙县一个苇农作业时机器喷火,点燃了苇塘,他们扑打不力,大风将火刮到了我们境内,我们好不容易才将火扑灭,根本没有精力去顾及边界的零星火,如果当初杜蒙能够全力扑火,也不会这么快殃及我们。”

      一位村民说:“镇里的干部总认为,这里的火是邻县刮过来的,而且火势太大没有办法控制,但你不组织人去扑救怎么知道扑不灭?我们这里是两个县交界处,干部们应该放下界限的概念,大家一起先把火灭了再区分责任不是更好吗?”

      据记者了解,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上级主管部门为黑龙江省林业厅。而依据有关规定,草原防火应当由畜牧部门主管的“草原防火办”负责,二者出于“各自权限和责任的区分”,都无法承担起统领灭火的重任。

      黑龙江省防火指挥部门一负责人表示,因为湿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消防车等很难近距离灭火,“干着急,使不上劲儿”,加上苇塘燃烧速度特别快,风力灭火机也难以奏效。在灭火过程中,很多村民都是用扫帚、柳条扑打,也使得灭火进程艰难。

      反反复复的扑火,既拖延时间、破坏湿地生态,也使居住在这里的农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而缺乏湿地灭火经验、各方管理职责交叉难分、湿地内单位和部门各打门前火,缺乏有效配合和沟通等,客观上都增加了扎龙大火彻底扑灭的难度。(新华社专稿)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