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化石中还没有超过这个的。”
正在负责挖掘修复工作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莫进尤博士介绍说,3号坑目前至少确定有两条恐龙化石个体。与1号坑和2号坑相比,3号坑的恐龙个体较小,可能属于幼小恐龙。
两颗头骨化石先后出土
完整牙齿序列世所罕见
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先后收获了两大惊喜。
首先是2005年在2号坑发现的一颗“疑似头骨化石”,经过中科院专家历时1年多的鉴定,现在终于有了正式的结果。这的确是一个蜥脚类恐龙的后头骨化石,属于梁龙类恐龙的分支叉背龙化石,这种类型的化石首度在北半球的土地上发现。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3号坑的中部,科学家们发现了另一颗头骨化石,并带有排列整齐的22颗牙齿化石。唐治路说,蜥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非常珍贵,因为以植物为食的蜥脚类恐龙体型庞大,但头部很小,因此头骨很容易受到损坏,拥有完整牙齿序列的头骨化石就更难保存。而且,牙齿也是辨别恐龙种类的重要依据。这次新发现的22颗牙齿化石为棒状,这正是梁龙类恐龙的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是以前亚洲从未发现过的蜥脚类梁龙化石。
一个地点就出土了两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头骨化石,这让科学家们十分兴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认为,灵武恐龙化石点埋藏面积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这种情况在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史上是比较罕见的。无论从化石的埋藏情况、出土面积,还是从化石本身的研究意义来看,灵武恐龙化石点都是中国近年来在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领域的重大收获。
化石露出两年无人能识
农民马云慧眼改写历史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处重要的恐龙化石遗迹的发现过程“非常离奇”。
2004年4月,灵武当地农民马云上山时看到了一块硕大的“石头”,经常看科普节目的他觉得这块“石头”可能是恐龙肢体。马云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并试图说服人们相信他。几个月过去了,没人相信他,因为巨石露在外面至少两年了,没人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当年11月,马云给灵武市文管所和银川市文物局打电话,报告了自己的“发现”。
灵武市文管所所长刘宏安接到电话后,带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初步确认可能是古生物化石。2005年春,文管所请专家对南磁湾山梁的化石进行试探性发掘,挖出了一块长达2.1米的化石,而且与之相连的一块形似动物膑骨的化石也露了出来,初步判定属于古脊椎动物化石。
当年4月,灵武市有关工作人员携带录像资料和部分骨骼化石前往北京,请专家徐星进行鉴定。徐星研究后认为,这些材料说明可能是一类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一些特征似乎揭示这一属种至少进化到了真蜥脚类这一演化水平。于是,恐龙专家们来到这里,展开了大规模的挖掘。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