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整个青藏高原都是一个巨大的沙尘暴中心,而且已经形成了。
藏高原东部分布有连片的厚层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河谷和山坡上也零星分布,厚的也可达20多米。这是青藏高原是沙尘中心的直接证据。黄土是沙尘暴的产物,而我们的初步证据已经证实,青藏高原东部的黄土是从青藏高原本身吹来的。现在,人类处于间冰期,按照黄土沙尘暴发生的规律,本来应该是沙尘暴发生少和强度低的时期,只是近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草场退化,地表-面积增大,因此,在相同沙尘天气过程作用下,提供沙尘的物源面积大大增加,发生沙尘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中科院兰州寒旱所冻土专家程国栋院士:
只要温度稍有升高,藏北的冻土活动层便会消失和退化,进而导致草原退化。
根据最新资料,2001~2004年间那曲退化草地所占比例较之80年代初大幅增加,事态严重。如比起2000年,申扎县2005年重度和中度退化面积几乎翻了一番。草退则沙进,那曲沙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4%以上。整个西藏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当地现有耕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总和的1.68倍。这中间最严重的地区就是那曲,它的沙化和潜在沙化土地已经占到整个西藏地区沙化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摄氏度,这是藏北草地退化的宏观原因。0.6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如果那曲的生态环境比较迟钝,或者在温度增加的同时,降水量随之增加,问题可能也没有现在那么严重。但事情关键就在于,整个羌塘的生态环境恰恰十分敏感,非常脆弱。只要温度稍有升高,藏北冻土区为植物夏季生长提供珍贵水分的冻土活动层便会消失和退化,进而导致草原、草场的消失和退化。而另一方面,由于西藏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当气温略有升高,其蒸发量增大而降水量减少,使本来降水就不足的高原气候更趋干旱,而这无疑更会对那曲草原构成严重打击,加速荒漠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度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杨富裕研究员:
那曲的理论载畜量只有700多万头绵羊单位,但事实上却承载了2000多万头。
那曲草原退化问题,人为的因素是最直接的原因。那曲地区理论载畜量只有700多万头绵羊单位,但事实上却承载了2000多万头绵羊单位。这就好比一个负重量为700斤的马匹却被放上了2000多斤的货物,如果不想办法卸载,它很快就会垮掉。与此同时,不少人在草原上进行冬虫夏草等药材资源的挖掘,用珍贵的草毡层作“土墙”,捡拾牛羊粪作为薪材,开矿、修路和采金、取沙等活动,草地的保护层也被严重破坏。
鼠害也是毁坏草原的罪魁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高原鼠兔和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鼠兔分布广、数量大、具有极强的挖掘能力,造成草地鼠洞密布,洞道纵横。每公顷草地鼠洞可带数百到数千个。鼠兔不仅挖洞破坏草根、翻出新土压埋牧草,同时因破坏了地表草皮导致草场的风蚀和水土流失。喜马拉雅旱獭为害更甚。
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研究所张新时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杨富裕研究员:
更为根本的选择是生态移民,让草原植被自然恢复,以及发展生态狩猎项目。
见效最快的路子是开展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和推进草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减轻草地生态压力。但一方面牧草的增产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那曲能够人工种植改良牧草的土地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建立起来现代的畜牧业。更为根本的选择是生态移民:即把整个羌塘设置为保护区,迁出原来的定居者,让草原植被自然恢复。当野生动物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进一步发展景观和民俗旅游以及生态狩猎项目。通过动物种群学家的监测和统计,确定允许狩猎的数量并按此执行。当地的牧民也可以参与到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中来,因为野生牲畜数量越多,他们获得的收入就会越多,而偷猎盗猎则会直接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
除此以外,应该提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转基因食品、药物等)。羌塘的植物基因具备特殊而宝贵的本领:抗辐射、抗低压、抗高寒、抗干旱而且光合作用特别强,那里的植物非常耐冻,不怕冰雪,如果把这种基因转到作物花卉树木上去,那他们的种植范围就可以大幅北移,到时会创造极大的效益。另外,许多羌塘植物的太阳能转化率高得惊人,光和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四、五,而一般的植物百分之一都不到。如果把这种高光合基因与农作物结合,产量可以翻几番。假如能够把高新技术产业与那曲特有的生态资源有效结合,人们对草原的掠夺式依赖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同时那曲生态环境会获得一个自我疗伤的机会,愈演愈烈的荒漠化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在采访成稿过程中,本文得到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韩永翔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刘淑贞研究员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