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为解夜郎国之谜 夜郎考古主战场再次转移
  • 千年悬案论争未果:罗马军团落叶甘肃?
  • 中外专家:武夷山地区崖墓是中国最早崖墓群
  • 四川15%国土面积成野生动物的生存乐园
  • 新西兰:罗托鲁瓦的喷泉
  • 贵州密码有望揭开地球生命衰荣之谜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评工作结束
  • 中国考古学者剖析新疆千棺墓形成过程
  • 母亲河期待系统保护
  • 专家提出用植物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张衡地动仪千年之谜破解

    次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

      心愿

      一定要让地动仪模型真正“动”起来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设过程中,田凯负责主持《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布置汉代展厅需要展示张衡的地动仪,当时最权威的模型陈列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这台卵状体上有8条飞龙的模型,已成为地动仪的“标准形象”。

      河南博物院请苏州天文仪器研究所按王振铎的模型重新复制了一个木制模型,并提出“能否让地动仪动起来”,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即使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那台也不能检测地震。但对方可以在模型下面人为地安上一个装置,让它动起来。

      6年后,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和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正在做复原工作。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

      解谜

      找到“悬垂摆原理”

      该课题的负责人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冯锐研究员。冯先生表示,1700多年前的地动仪究竟如何工作是首先须破译的谜团,深入研究证实,地动仪应该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王振铎模型的“直立杆原理”。

      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对王振铎模型的否定意见一直没有停。更有近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张衡地动仪之所以失传,是因为它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 

    历时1年多,课题组最终确认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直立杆原理”。

      这是一次重大跨越

      地动仪的历史资料,最著名的是《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只有196个字。早期的复原工作都是据此开展的。冯锐的课题组把资料的考证和利用扩大到《续汉书》、《后汉纪》等古代文献,但相关文献的总字数也不过231个。


      研制过程中,冯锐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即利用洛阳地震台接收到的现代陇西地震记录,算出模拟的陇西历史地震的波动效应,然后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再控制特殊的振动台完成洛阳地面震动过程的复现,用这种运动信号对振动台上的复原模型进行检验和改进。验收组的专家们认为:新模型对4次实际地震事件已经实现了良好的验震反应,迈出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的关键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学仪器复原的传统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文/《大河报》刘永生 陈晓东)

      评价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制成的候风地动仪,是利用柱摆稳度小的特性来测定地震源方向的仪器。选自:《中学物理实验彩图册》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