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苏维埃宫为什么没有建造起来?
  • 仅几平方公里 香山长眠着多少名人
  • 辽宁万佛堂石窟感悟
  • 北京朝阳门是明军破元大都的缺口?
  • 圣丹斯的收获季节
  • 世界湿地日:多样性蕴含着财富
  • 蓬皮杜的新浪潮表达
  • 相约梦幻鬼城Bodie
  • 旅游天堂马尔代夫,你还好吧?
  • 关于非洲的6个问号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人类面对自然和自己的态度

    2005年的前夕。那时,世界上所有的媒体已经公布过了“十大国际新闻”,各国人民正预备着一次新年的欢庆。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们陷入惊愕之中。最初的灾难消息,使人们更多地关心印度洋海滨的游客,然而最深重的创痛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那是人们目光难及的所在,那里没有游客,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向外发布消息,只有处于贫困和动荡之中的人民。即使在灾情不断清晰的今天,那里仍然是救援最难到达的地方。灾难在贫困地区总是要夺走更多人的生命,这个定理再次得到了验证。
      
      灾难的时间极为短暂,十数万生命消失在一次只能以分钟计时的海水与地质变化之中,那一瞬间的地球不再像养育安泰那样使人感觉踏实。一次不经意的痉挛,无数生命无由继续,无数家园彻底被毁。与任何人为因素无关的灾难,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更加干脆地警示了人类:尽管我们可以上天入地,甚至可以造出人自身,但人类并非上帝,在赖以存身的星球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哪怕一点微小的突然变化,足以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而且灾难一旦形成,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
      
      我们不会因此而诅咒自然。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我们庆幸拥有地球这个家园。灾难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灾难让我们更加珍视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生发“人溺己溺”的情怀,更深地体会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的共同感。以此,我们才不会无力到面对灾难徒剩哀号。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全球性灾难,一场人类共同的灾难。这不仅是因为海啸造成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人员伤亡,不仅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媒体使灾难显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因为被海啸袭击的人们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承受了打击。从大的历史视角而言,置身于灾难现场的人都是偶然在场,种族、身份、性别、民族、肤色、信仰、习俗、语言……总之人类之间的一切划分,在灾难现场都毫无意义。
      
      现在,全球性的救援工作正在进行。随着灾情不断清晰,生命和财产损失不断明确,世界各国的政府、民间以及各个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扩大救援规模的行动。中国的相关外援行动则达到了自己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遭受灾难的人们大多家破人亡,因此所有这些帮助都只是有限的,然而这些行动对人产生的心灵抚慰难以计量。有报道说,专家们担心劫后余生的人不仅面临饥饿、疫病的危险,而且可能发生较高的-率。我们惟愿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偎、相互取暖,能够使悲欣交集的人们走出物资与心灵的困境。
      
      深重的灾难震颤所有人的心灵,人类之爱正在世界各地流淌。这种爱无法以救助的多少而衡量,但可以从不断加大的救援努力而感知。国无分贫富,人无分老小,地不分远近,为救灾而付出的人们无以数计,甚至在一年前遭受了导致17000多人死亡的大地震侵袭的伊朗巴姆古城,人们也在参与援助工作。在中国,人们对一场发生在境外的灾难事件所倾注的爱达到了空前程度,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
      
      救援正在进行,如何建立全球防灾救灾体系,尤其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获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条件,也许是下一步的紧要事情。然而,面对这场国际性灾难,面对这全球救援行动,我们想到的更多,比如,如果灾难可以让人类不仅能够校正对自然的态度,而且能够放弃相互之间的恨怨,人们也可以将一次重大的灾难视为人类自我拯救的契机。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