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人类面对自然和自己的态度
  • 三色地中海的新娘
  • 莫斯科红色之都的蓝调
  • 南亚人文地图被改写
  • 圣丹斯的收获季节
  • 世界湿地日:多样性蕴含着财富
  • 蓬皮杜的新浪潮表达
  • 相约梦幻鬼城Bodie
  • 旅游天堂马尔代夫,你还好吧?
  • 关于非洲的6个问号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风物图志》讲述北京故事

    王府井大街定名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当时,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对京师部分街巷名称重加厘定,改“王府大街”为“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既然以“井”命名,就足以说明那口井在当时的知名度甚高。然而,那口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被人们发现,便引出了诸如井在何处,建于何时,有何特点等话题。

      姜纬堂先生曾根据考证,于1993年撰文指出:“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西,具体说就是东安市场靠北的西门对面便道边稍北,约当今益民食品店门前。”

      1998年,在王府井大街市政改造施工中发现了这口井,井壁与污水管道相通,井深八米,井内有两米厚的杂砖。井壁下部由小青砖砌成,据此可知为明代所砌。

      王府井被发现后,对其做象征性修复,并将井盖设计成圆形青铜围龙浮雕,辅以文字说明。其具体位置在今王府井大街西侧,恒富盛珠宝店与碧春茶庄之间的便道上。

      王府井大街曾数次改名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大都的都城竣工,今王府井大街便是大都城南部中央稍东的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当时这条街的名称叫“哈达门丁字街”。

      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今王府井大街以东,帅府园胡同以北,金鱼胡同以南,校尉胡同以西建成“十王邸(府)”。由此,衍生出今王府井大街被称为“十王府”或“十王府街”。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人莫理循任袁世凯的-顾问,住在当时的王府井大街100号。莫理循积极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袁世凯称帝后将“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理循大街”。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将今王府井大街分为三段:东安门大街以南称“王府井大街”,东安门大街至灯市口称“八面槽”,灯市口以北称“王府大街”。

      1965年,整顿地名。今王府井大街由三段改为两段,王府井大街依旧,八面槽并入王府大街。

      1966年8月21日,“红卫兵”大闹王府井商业街,将“王府井大街”和“王府大街”合并,取名为“人民路”。

      1975年,恢复“王府井大街”名称。此时的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东四西大街。

      王府井街区王府知多少

      从清朝,特别是从晚清时期留下的资料来看,今王府井街区王公大臣的府邸相当密集,仅就一般能见到的《顺天府志》、一些街巷志及地名志等资料粗略统计:王公、贝子、贝勒府邸就有13家,其中,两家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大臣宅邸仅晚清时期的军机大臣(包括军机处行走)就有11家,如果把各部尚书、侍郎等从一品、正二品以上高官算上就远不止此数了。简记如下:

      今王府井大街西侧,从南往北依次有:温郡王府、霞公府、伦贝子府、一等威勇公府、辅国公韬塞府、辅国公弘升府、惠亲王府等。

      今王府井大街东侧,从南向北依次有:豫亲王府、怡亲王府、一等褒绩公府、扎萨克贝勒府、张贝子府、佟公府等。

      解放后迁来一批名店

      王府井商业街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哈达门丁字街的菜市。明代,今灯市口大街一带为北京内城繁盛之地。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王府井大街已蔚成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要求有一个成规模、上档次,足以称为首都“窗口”的全新商业街。鉴于王府井大街的既有基础和地处要冲,政府选定该街作为重点商业区。

      1955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大街落成,新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和王府井新华书店相继在王府井大街开业,东安市场进行翻修。与此同时,中国照相馆、雷蒙西服店、四联理发馆、普兰德洗染店等一批名店由上海迁至王府井大街落户。王府井大街从而成为一条足以展示首都形象的商业名街。

      改革开放后,在市政府统一规划和协调下,对王府井商业街区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造,使之逐步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街区。

      皇帝的天桥,百姓的乐园

      天桥的“桥”因天子得名

      据崔金生《“天桥”的桥》文中说:“因为石桥位于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去天坛祭天途经的御道。御道上的这座桥,供皇上使用,皇帝又称天子,因此人们称作天桥,也俗称龙鼻子,因称前门为龙头,桥两边的河沟为龙须沟。”

      据史料记载,天桥地区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泽地带,不仅妨碍了庶民的南北通行,而且阻隔了封建帝王赴南郊祭天之坛的道路,故此修建一座石桥,为天子祭天必过之桥,故名之曰“天桥”。

      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

      据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用石板铺就,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那么,天桥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天桥的三代“八大怪”

      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便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

      天桥“八大怪”产生于天桥。他们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喜爱。

      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

      第二代“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老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簧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

      第三代“八大怪”活跃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是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前门大栅栏保留老北京风貌

      “大栅栏”名称源于真的大栅栏

      大栅栏形成于明代而兴盛于清代。大栅栏在明代时原称廊房四条。因这里是前门外从几条斜街通往南城广安门一带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因此在明永乐初,在此划出一片规整的商业地段,官建铺房“召商居货”。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由于自然灾害和赋税加重,京城流民增多。为了治安防盗和追捕人犯,官府要求在内城大小街巷设立栅栏。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各街巷胡同两头纷纷建起了栅栏门,约有1700余处,黎明开启,入夜掌灯时关闭。尤以廊房四条东、西口建起的两座大栅栏“高大坚固”与众不同,成为街巷的装饰标志物,人们习称“大栅栏”,久而久之取代了原来的街名,演化为正式的街名。

      1900年大栅栏毁于火灾,清末改成造型精美的铁栅栏。民国期间被拆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恢复铁栅栏,成为这条商业街的重要标志。

      前门大栅栏地区仍保留着老北京的古城风貌,已有580多年的街巷仍然如故,绝大多数的街巷仍沿用明清以来的传统地名和商市街名。据统计前门和大栅栏两个街道辖域,现有街巷168条。其中形成于明代的街巷约占66%,清代的街巷占25%,形成于民国时期的街巷约占7%,总量占98%。

      大栅栏商业区的辉煌与沧桑

      清代乾嘉时期,是前门地区以大栅栏为代表,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大栅栏及周边廊房头条等,店铺如林、商贾云集、陆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京城老字号,如全聚德、月盛斋、都一处、正阳楼等,大街两侧有各种店铺120多家。尤其在清末(1901年-1906年)京秦、京汉两条铁路的修筑,设在前门外的东站(客运站)、西站(货运站)大大增加了前门地区的客流量和货运量,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从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夕,前门地区的商业仍保持旺盛势态,成为全市的金融中心和近代新兴的综合商业中心,当时著名的四大商场有三家在前门外,如劝业场、首善第一楼、青云阁等。西河沿、珠宝市一带成为银号、钱庄的集中地,如交通银行、盐业银行等。其它如批发商号、旅店、饭馆、戏园、游乐场所等服务性行业亦较为兴旺。

      大栅栏有过历史的辉煌,也经历过衰落的无奈。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将开业于1898年的老德记洋药房点燃,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从廊房头条到西河沿,从珠宝市到煤市街无不火光冲天,一直燃至前门大街,使正阳门箭楼焚毁,幸未倾塌。熊熊烈火烧了一天一夜,约有4000多户民房铺户被烧毁。

      以上我们写到的,只是关于北京故事的几个点滴,《北京风物图志》系列丛书除了首批10部书外,还会继续写下去,而北京明天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

      新旧庙会含义大不同

      民国年间的北京五大庙会

      在我国,因庙为市的集市形式出现很早。北京的庙会,传说是起始于辽代,未见确证。有准确记载的庙会以元代白云观最早,明代庙会普遍兴起,清代又有发展。

      北京最早的定期庙会是明代的都城隍庙庙市。民国年间出现了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五大定期庙会之说。

      清代有“东富西贵”之说,是说富人多住在东城。隆福寺所以成为诸市之冠,早期的主顾主要就是这些富人。“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隆福寺庙会每月12天,大月13天,成为开市天数最多的庙会。

      护国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以后开庙设市,很快就取代了都城隍庙,成为西城最大的庙会。人们根据隆福寺与护国寺在京城的方位,俗称为东西两庙。两庙规模大、商品丰富,一直是京城最大的两处庙会。《京都竹枝词》中说道:“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改革开放以后的春节庙会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文化娱乐观念上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节假日走亲访友。1985年,地坛公园结合扩展文化功能的探索,推陈出新,采用传统庙会加天桥娱乐场的模式率先举办了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

      继地坛庙会之后,有条件的公园纷纷举办庙会,一些传统庙会也逐渐恢复,在春节期间举办庙会成为风气。到上个世纪末全市出现了数十家庙会,形成规模的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大观园庙会,有人称之为当代四大庙会。

      当代庙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白云观为代表的,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庙会;二是以地坛为代表的,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传统庙会、但有文物古迹作为依托的庙会;三是龙潭庙会为代表的,既没有历史文化传统、也没有文物古迹依托的庙会,属于创新庙会。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