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派壁画、耀眼的玻璃酒杯咖啡壶,还有那些装帧别致的画册、影集、书籍,交织在或清淡或热烈的情绪里。傍晚到入夜,这些老房子里炉火、烛光摇曳,天南地北的客人与口音各异的话语聚拢又飘散。
在老屋的炉火旁与烛光下,我们遇见了来自北京、广州、重庆、香港、瑞典的客人抑或是主人——对香格里拉来说,他们是客人,而在这些酒吧客栈,他们是主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来香格里拉的历程以及心中的憧憬。谈得最多的是香港女孩小蔡。她在香港从事社会工作,扶助穷困,一个合同期满,又正好结束一段学业,她把自己安排到香格里拉旅游,却由此带出一连串新生活。小蔡喜欢香格里拉的自然风光,喜欢在这里结交的新朋友,为什么不多留些时日?她盘下了中甸老城老街上一栋有200年历史的老屋,按自己的意愿装修成一爿“小菜咖啡店”。忙碌的过程很过瘾,开张的日子很开心,之后就在香格里拉以及附近的各处多走走,慢慢看那些一天两天看不完的风景,看那些香港没有的草原、雪山;和当地外地的各色朋友聊聊侃侃,弥补在香港学习工作、工作学习的多年单调和孤寂,小蔡幸福着。
走进一间名为“广林”的客栈,原本是牛棚的底层,按现在大宾馆的概念,装饰成为“大堂”,木柱相隔的一角是“总台”,一角是“商务中心”——摆着电脑,另一边是待客的“沙发”——木板上铺着藏毡。楼上是客房,多人间和单人间兼有,木板墙木板地,低矮的地铺上床单很白。有位来自广州的唐女士和丈夫是这里的常驻客人,一打听,原来他们夫妇俩在附近买了老房子,也要开客栈。唐女士说,她来香格里拉玩过许多次,为了朋友们来玩能方便些,现在决定自己办客栈,这些日子搞装修而住在“广林”,不久她的“德拉姆驿站”就要开张。没有见到“广林”的老板,说是一个北京的音乐人。
来自瑞典的那位酒吧老板实际是重庆人,他在国外已经多年,每年回国来旅游,不期看中了中甸的牛棚,开店起名,干脆就叫“中甸牛棚酒吧”。他在瑞典的高鼻凹眼的邻居竟跟着来到“牛棚”,每天晚上站吧台。听小蔡说,牛棚酒吧名气大,客人多,我们进去一看,简直是“原始社会”呀,除了那些吧台上的酒瓶酒杯,全是不知从哪儿“淘”来的土玩意儿:老旧的木板凳,黢黑的陶罐子,手抹的泥巴炉灶……泥墙边木凳上的一溜老鼠夹子不是要派用场,摆设而已。
很多游客来香格里拉乘的是飞机,入住的是星级酒店,出行乘空调旅游大巴;翻阅白马雪山是柏油公路,一路上手机都有信号,可以和全世界通话,可以无线上网;小蔡说她的咖啡店白天外地人来喝茶,晚上基本是本地人来消费,一晚上能花一两百元……当香格里拉越来越走向现代化时,却有大城市的人们来寻找失落久远的原始与朴素,品味牛棚的气息和泥巴的色彩——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样之间的互补,在这里显得自然而不失和谐。无论“广林”还是“小菜”还是“牛棚”,是香格里拉的一部分了,是今天香格里拉的别样风景,折射世界的和历史的变幻。
明天到香格里拉,又会是什么样?小蔡说,不能“太自由”,那就没有目标。她联络香港的相关机构帮助香格里拉的小学盖新校舍;组织彝族村庄的老百姓制作手工服装拿到市场出售挣钱……还有什么可做?下一站去哪里?小蔡还没有想好。那个重庆人呢?“牛棚”的火爆好像已经是昨日,香格里拉不是又来了“德拉姆”?风景流淌,因为香格里拉永恒。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