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普若岗日冰原
  • 冰川地貌系列①:冰川的形成及其运动
  • 陨星 来自天外的撞击
  • 黄龙钙华,比九寨更壮观
  • 大香格里拉十大雪山排行榜候选雪山之仙热日(6,032m)
  • 大香格里拉十大雪山排行榜候选雪山之贡嘎山(7,556m)
  • 地球某些地方酷似火星
  • 以环形珊瑚礁著称的马绍尔群岛和博拉·博拉岛
  • 地质年代——划分地球自然历史的度量标尺
  • 珊瑚海与大堡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小行星,行星际空间的碎石

    天文学家注意到“提丢斯定则”中28位置上没有发现行星。在那位置到地球的距离是火星到地球距离的两倍,而仅为木星到地球的距离的2/5,即使在28位置上的行星的体积与火星相仿(火星直径比地球半径略大),也不难观测到。天文学家因而推测,如果那颗行星的确存在,就只能有一种可能性,即它比火星要小许多。

        1801年1月1日(19世纪的第一天),意大利天文学家皮茨在观测是偶然发现有一颗“星星”,它每天晚上都要改变位置,当然不可能是恒星了。皮茨连续对它进行了几个星期的观测,遗憾的是,他因病而耽搁了观测,失去了这颗小行星的踪迹。皮茨以古希腊神话中“丰收女神Ceres”来命名它,即谷神星。皮茨的发现引起了数学家高斯等人的兴趣,他们根据皮茨仅有的几个观测数据,对谷神星的轨道进行了计算。之后,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重新观测到谷神星(它的轨道位置与高斯的预测只差30′的角距离),并且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随后,1804年,婚神星和灶神星相继被发现。

        到现在为止,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已确认并命名编号的有三千余颗小行星,当然实际存在的数量还要多得多。在所有被发现的小行星中,最大的是就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谷神星,直径933公里,大约是月球的1/5。绝大多数小行星体积非常小(可以小到只有几百米),因而向心自有引力不够大,形成不了规则的球形。

    小行星带的成因假说
        为什么会有“小行星带”存在呢?奥伯斯曾提出是由行星-引起的,但是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并未能给这个假说提供有力的支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众多小行星之所以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并非只是依靠太阳的万有引力,反而是木星的万有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小行星带的成因,是长久困扰天文学家的难题之一。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