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而今拓路建房,青石板路只剩了几十米,被迫再三退避,成为大街背后最逼仄的一小截,叫三坡街。越往里走,地势越高。新街和老街之间,一条小溪在白雪映照下穿镇而过。雪中的镇子显得孤寂冷清,一扇扇或紧闭或虚掩的门上,见不到木版年画的踪影,倒是有几家大门上贴着印刷品年画。这使我十分失望。
不觉已经走在山坡上的一条小巷中,看门牌,我知道这里就是三坡街了。两边是古老的民居,中间只有一条仅能推着自行车走过的窄巷。突然,我在一家民居门上看到了木版年画,一对秦叔宝和尉迟恭的门神,上面印有“滩头高腊枚”的字样。 我知道我找到线索了,欣喜若狂,一连拍了几张照片。举目望去,山坳中所有的屋子似乎都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脚下,是正在融雪的青石板路。有人曾经形容滩头青石板路,说它仿佛年画作坊中那些经过千百万次套色后的梨木雕板,没有漂亮而复杂的颜色,有的只是淳朴厚重的历史感。我可以想象,当年的画商挑着大箩小筐的年画从这青石板巷走向长沙、贵阳,走向全国的情景。 滩头年画从何而来? 在各个年画产地中,滩头年画的研究资料最为匮乏,研究滩头年画的人也最少,故而,滩头年画的研究领域有很多空白,甚至滩头年画何时出现,也没有确切的论证。在当地县志和目前通行的全日制初中美术教材中,滩头年画被公认的历史,是“300多年”。
现在人们都说滩头是个古镇,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有资料称其“最早建于隋朝”,为“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这个说法至今难以找到严格出处。 《荆楚岁时记》有“画鸡于户,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旁”的习俗记载,有专家论证,“桃符”应指早期年画。据考古发现,常德出土的一个北宋古墓墓门上就画有一对披甲戴盔、拄剑而立的将军。这说明早在宋代湖南就有了门神画的存在。 《宝庆府志》记载:“节序正月一日为元旦,画神荼郁垒以御示凶鬼。”宝庆,是曾沿用700多年的邵阳古名,隆回滩头原属其辖境。另据考证,明代以前湘西南就出现了黑白木刻形式的纸马,简略刻印出财神菩萨、观音送子等形象,这当是滩头年画的基础。 关于滩头年画是从何而来,滩头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明末长沙有个叫王东元的秀才,绰号“王猴子”,聪明过人且有绘画才能。清兵入关,为逃兵荒,夫妻俩来到滩头投亲。为谋生计,“王猴子”夫妇利用这里出产竹纸、颜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办了年画作坊,创作印制出《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麒麟送子》、《龙凤呈祥》、《老鼠娶亲》等数十种年画产品,由贩运土纸、色纸的商贩推销到外地,滩头年画因此名声大振。 传说总习惯将历史功勋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实际上,在滩头这样一个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镇的地方,年画为什么会在此扎根?这里还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传说版本。 邵阳古称宝庆,明清以来,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印刷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一些本来是搞印刷的技术工人也往往被临时派为产品推销员。他们走南闯北,穿街过村,偶然间,发现了一种彩印的画纸,新年时节贴在门上、壁上,增加喜庆气氛,这种画纸就叫“年画”。年画有人物,有故事,造型和色调都十分生动艳丽。凭着自身职业的敏感,他们认定这是一宗大可赚钱的营生,便把外地年画的稿本和刻版套印的技术一件一件地学了回来。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这种行当不声不响地向着宝庆城50多公里外的一个山区小镇滩头方向转移了,而且扎扎实实地安了家,落了户。 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滩头年画发端于明末清初,到清乾隆年间,滩头年画作坊有108家,工人200多人,年销量达到700多万张,畅销贵州、云南、四川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滩头年画作为湖南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虽说已有300多年历史,但关于滩头年画古代状况的资料十分少见,近年其声名却直追中国传统的“四大年画”,广受国内外关注。 滩头人将自己的年画排入中国四大年画之中,他们对“四大”是这样排位的:山东潍县年画、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湖南滩头年画。如今,前面的三大年画都已发扬光大,而滩头人认为最独具特色的滩头年画却始终影响不大,且日渐衰落。 为何找不到源头、古代资料极少的滩头年画,如今居然敢自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对此,我认为这是因为古代产年画的地方太多,而滩头年画规模太小,品种太少,滩头交通又不便,在全国各地年画产地中根本就排不上号,所以在古代长期默默无闻,根本不能和杨柳青年画、潍县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等相提并论。解放后,大多数更出名的年画产地因“破四旧”和“文革”而遭到毁灭性灾难,一蹶不振,甚至从中国年画史上消失了,如广西柳州、湖北黄陂、福建的泉州和漳州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年画产地都烟消云散,而滩头蛰伏于湘西南偏僻一隅,无人关注反而成了滩头年画的幸运,得以原生态地保存下来。 对滩头年画追本溯源,还可发现,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年画风格迥异。在年画刚兴起时,同一时期的年画大致有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及天津杨柳青年画、湖南滩头年画。其中,滩头年画与四川绵竹年画有相似之处,至于谁在先谁在后,也还没有定论。 ●滩头年画小史 清嘉庆年间,滩头年画被称为“五色纸”,列入贡品送往宫廷,堪称滩头年画的前身。 清道光年间,滩头和顺昌老板胡奇甫绘制了《桃园三结义》、《花园赠珠》、《西湖借伞》等十几种戏文故事新品种。 民国初期,滩头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期,小镇有生产作坊100多家,工人2000余人,年产高达3000多万份,当时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顺昌、松荣祥、钟良美、宝悦来、天顺昌、义生和等。当年的老街上,几乎所有民居都是年画和土纸加工的老作坊。 新中国成立后,有段时间滩头年画被作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产出售,年画生产近乎停顿。与此同时,一批农民美术作者脱颖而出,当时为了配合形势需要,仅仅是在墙上画些宣传画,如:“猪比象大”、“玉米长得冲云霄”等。 1958年,滩头年画重新获得批准生产,当年销量达20多万张。 1963年,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组织美术工作者到滩头学习考察,利用传统技术加上现代内容,创作了《工农联盟》、《拥军优属》等新画稿刻印出版。 “文革”中,滩头年画列为“四旧”,大量印版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传。 1979年,应贵州商业部门要求,滩头年画恢复生产。1982年,年画作坊增加到12家,产销量达140多万张。 1985年,邵阳市成立了“滩头年画研究会”,以隆回县文化馆为主对滩头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并恢复刻印了失传的“托全”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和《花园赠珠》等印版。 1994年,滩头年画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一绝”银奖。 2003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滩头年画列入该工程首批项目。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