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过一段土路,在一弯溪水的怀抱里,就是秋口乡李坑,据说,建村于北宋年间,为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
村头几棵大榕树,溪水流淌而过。直走过去,几座水泥桥横卧水上,桥下几个农妇在洗菜洗衣。
李坑的风格主要是明清民居风格,是一组集赣中民居之精华,融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为一体的经典建筑群。这里的祠堂、民居均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石库门坊。信步走进一家祠堂,名字叫“春蔼堂”,空荡荡的天井里,只见来者,不见古人。
李坑的另一特色建筑是“铜绿房”,据说是一做铜绿生意的商人发迹后所建,门坊高耸,正门有一巨大影壁,有门,但只在喜庆日子才开。里面空间甚大,有三个连环天井,但是光线昏暗,只得走马观花过一遍。
李坑是个不大的地方,但青瓦粉墙,青石铺地,小桥流水,处处透着平易、隽永的亲切。沿着石板路,在一群乡村顽童的簇拥下,看了李知诚的故居,走马观花,在后院看到那棵500年树龄的紫薇树,树兜、树枝看似枯萎,用手轻挠树皮,枝叶像痒痒一般轻摇不已,很是好玩。出院,过桥,有一“蕉泉”,据说是李知诚一剑插出来的,泉水清冽,引得大家狂灌不已。
鬼斧神工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 ——理坑《云溪别墅》
不管是李坑、上下晓起、延村思溪,还是沱川理坑,赣中民居的独特风韵,都令人感叹不已,更会因一些细微之处的巧夺天工而驻足。 其中最给我以震撼者,当属沱川理坑。
理坑村口有一“理源桥”,上面有几个眉批,分别是“山中邹鲁”、“理学渊源”、“笔锋兆汉”。还没有进村,便感觉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村里有两座桥,值得一写,第一座叫“百子桥”,当地已婚妇女都要上去走一走,第二座桥叫“添孙桥”,形状像一倒着的元宝,暗喻人丁兴旺,富贵双全之意。关于中国的生殖文化,村里随处可见,比如石榴雕刻什么的,但这种气氛被一句刷在墙上的“见证怀孕,持证生育”的计划生育口号冲击得荡然无存。
官一村,商一落。理坑就是官家聚居地。与世隔绝的弹丸之地,竟有数十家官宦人家,而且大以余姓为主,除了用官官相卫解释外,也只有解释为地杰人灵了。有明朝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第”,有明末广州知府余自怡的“驾睦堂”,有清初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他们的门面一律为石库门,水磨青砖。由于“驾睦堂”是奉旨敕建,故而门楼为五凤状,三重,大门侧嵌一方形柱子,有“中流砥柱”之意,一般人家是不能用的,据称是宅的最高形式,里面还有一块石雕,上面刻着“圣旨”二字,至今仍模糊可辨,而门楣上却是一行“农业学大寨”,令人诧异。
理坑古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户栋连片者,“九世同居楼”应该属于后者。迈进水磨青砖的石库大门,曲径通幽,来到大厅“治裕堂”。门窗上小檐飞翘,天井仍是四水归堂,供桌上摆着“终生平静”——一面镜子,一个水瓶。赣中古建的每栋建筑都明显突出徽派风格的风火山墙、高耸的垂脊和起翘,还有家具、木椅的设计风格,都是精雕细刻的经典之作。
理坑最后的驻足地是“云溪别墅”,是云溪先生余纯烈的故居,门口一副对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可惜的是,理坑许多人物雕刻的脸部被暴力铲去,主人说是文革红小兵的手笔,这些古建,经历了百年沧桑,没有毁于风雨,却毁于人为,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
烟雨廊桥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
彩虹桥位于婺源第一大镇——清华镇上游。彩虹桥初建于宋,据传闻:桥落成之日,有彩虹悬与蓝天,天上地下,双景媲美。
蓝天碧水衬托下,红色的彩虹桥横卧水上,倒影荡漾,风情万种。 桥长140公尺,宽7公尺,上有廊亭,与桥相当。桥墩全用青石砌成,前端呈尖嘴状,俗称“燕嘴”,上面芳草萋萋,荒芜一片。桥上粉墙亭阁,亭中设石桌、石凳。坐上冰凉的石凳,听木桥嘎吱嘎吱的响声,恍如时光倒流,梦回宋朝。
我们一行几个是夜游彩虹桥的。骗过看桥的大爷,找一个干净的石桌坐下。开始猛讲鬼故事。是夜,凉风习习,夜色如晦,几个快没电的电筒灯光昏暗,有人看了一下身后的背景,不由尖叫一声。原来是三个神牌位,童导游介绍,三个牌位分别是婺女庙和尚胡济祥,重修彩虹桥的胡永班,以及上古治水的夏禹。此情此景,讲故事的人没开口,几位女士倒先尖叫一声。
后来,童导讲了一个本地土生土长的鬼故事:几十年前,一个老头,从婺源许村到清华镇,推一独轮车。天色很晚,还没赶到清华镇,终于在很晚的时候才碰到一户人家,老头要求借宿,主人先问他胆大不,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却把他带到一栋新房子里住宿。这栋房子虽然是崭新的,但灰尘沉积,透着一股怪气。这老头沉沉睡去,半夜,却被嘎吱嘎吱的推门声惊醒,在月光的照耀下,却见一面色如纸的白衣女子飘然进门,在房子里徘徊了一会,在梳妆台前停下,梳起了头发。老头看得头皮发麻,又不敢吭声,却看见白衣女人正梳着头发,感觉不方便,便把脑袋拿了下来,放在桌子上梳理。老头正吓得要死,女鬼却径直向他睡的床走来,老汉把心一横,一拳打了过去,女鬼嗷嗷直叫,又来,又打,如此折腾一夜,第二天,人们一看,他已吓成了结巴,从此不敢走夜路。
这个故事在彩虹桥那种冷清、黑暗的环境里讲出,甚为恐怖。我们的导游童导由于深谙婺源风土人情,并善讲鬼故事,被大家公推为“婺源第一导”。“彩虹桥上听鬼”应该是婺源一个独具特色的节目,后来者不可不尝试。
天上人间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江湾乡上晓起
这首写在上晓起一堵墙壁上的五言,让我顿生观后感:心有戚戚焉。
进入上晓起前,车子停在一山路上,登上一段台阶,抬眼望去,豁然开朗。 却见一村庄,四面环山,左右两溪夹流,绿树掩映中,一片片黛瓦粉墙,此村名叫上晓起。与之相临的村庄名下晓起,进村要交15元/人的门票,独行者可逃之。
上下晓起的民居、祠堂多系明清建筑,风格虽各具特色,大体上仍千篇一律,村中青石铺地,小巷曲折,回环如棋。大部分村屋前设有瓜棚豆架,颇有一点田园风光。虽风光宜人,总觉小气了一点。
婺源多山,多水,村庄的总体布局上也强调“天人合一”,那种依山傍水的和谐美,总是不断对我的心脏制造冲击。最强烈的一次是在鄣山顶:那天是10月5日,从大鄣山脚下出发,我们的神行太保——程司机丝毫不顾山高路险,把车子开得飞快,一路上大家惊吓得嗷嗷直叫。
大鄣山风景的确不俗,《山海经》称之为三天子都或三天子鄣,为庐浙二水发源地。其山纵横成岭,层峦叠嶂,雾气氤氲。上山的路异常险恶,一边是像斧头砍过一样的山岩,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深渊,路边草木茂密,引来蝴蝶翻飞,不时惊起蚱蜢无数,也会飞进车里凑热闹。想了半天,才想起一首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路胆战心惊地观赏云山雾海、怪石、流瀑、草木,在我们的中巴疯狂地拐过几个大弯,在一片惊呼声中,车速渐缓,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上,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稻田、篱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村庄。简直是人间仙境。车上异口同声地“嗷——”了一声。
鸡飞狗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婺源虽物产丰富,但最常见的却是“丰年留客足鸡豚”,因此一路上几乎鸡犬不宁。
第一次在上晓起吃农家菜,最令人食指大动的却是一盘腌辣椒,色泽鲜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很有痛快淋漓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有荷包红鲤鱼。此鱼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形似荷包,全身色泽橙红鲜艳,长相可爱,肉质细嫩。
而冷水塘鱼多在山区一些农户家可见,或在后园凿池,或在户外掘塘,流水饲养。这种鱼长得极慢,五六年才长到二三公斤。我们在大鄣山脚下才遭遇此鱼,尾随主人到鱼塘抓鱼,随后在小溪里宰了,看那人杀了鱼后,又动作轻缓地从鱼身里抽出两条白色的鱼筋,很是怪异,导游告诉我,这是山里的风俗:来了贵客,杀鱼是要抽筋的。那条鱼满满地炖了一盆,鱼肉白嫩、鱼汤鲜美,十分过瘾。
当时,村里有人杀了一头野猪,大家听说后,羡慕不已,很遗憾的是,他们不卖。
当我在键盘上敲这篇《婺源游记》的最后几行时,似乎听到一声尖锐的江西民谣:喝罐汤,歇歇肩;拿起酒杯聊聊天;有时点破一句话;胜似低头忙一年。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