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缅甸公民等级:和尚一等
  • 巴基斯坦的死丘五千年古城
  • 北京三条胡同的消亡
  • 土耳其:别忘了买块海泡石
  • 龙游石窟没有谜
  • 揭秘:凡尔赛宫的来历
  • (国粹民俗·民间戏曲)宁夏坐唱,怎能昙花一现
  • 八旗与北京
  • 金三角纪行
  • 风俗地理:上海话中的外来语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铁帽子王坟大调查之反思篇

    在人们对王爷坟的认识不够,很多王爷坟没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守墓人,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很多王爷坟的地面建筑已经找不到,都变成了遗址。

        王坟有可能申报世遗

        既然王爷坟有很大历史价值,那是否有可能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加以保护呢?王灿炽说:“王爷坟有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关键是要看现在的调查结果。如整体上保护完好,具有一定的规模,还是有可能申报的;如全部被破坏,那就没有希望了。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是‘保护’,是永久有效的保护。全都破坏了,都成遗址了,就谈不上保护。据我所知,现在研究王爷坟的人很少,我看过一本书《清代的北京王爷墓》,是冯其利写的,对北京的王爷坟有一个全面详实的调查。可专门研究的人还是很少,我们认为还是要靠大家努力,对王爷坟做一次系统全面的调查,等有了一个调查结果后,才能确定是否能申报世遗。”    

        王坟保护应写进文保条例

        王灿炽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把部分王爷坟公布为重点文保单位,可还有很多王爷坟仍处在“三无”状态——“无人管理”、“无迹可寻”、“无名无姓”。据他所知,以前王爷坟都有守墓人,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变迁,大多数王爷坟渐渐无人管理,被人们遗忘,甚至还有些守墓人因为生活所迫,变卖王爷墓地的木材和石料,对王爷坟造成极大的破坏。他还建议,应在有关文物保护条例中写上这样一句话:“对北京地区的王爷坟也要加以保护。”保护好了以后,可以考虑把王爷坟作为景点向游人开放,让所有人都能对王爷坟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    

        呼吁成立保护基金会

        采访的最后,王灿炽还说:“文物保护是全体市民共同的事情,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政府能够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较有限。如能成立基金会,保护包括王爷坟在内的北京古城的文物,将是非常好的。”他说:“但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而且吸引投资者要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比如‘爱我古都,修我古城’就很好,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古城的活动中来。”    

     

       庆亲王坟牌亭

        清史专家王道成:将王坟变成旅游资源

        王道成告诉记者,现在清代的王爷坟状况都非常不好,在京城的文物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王坟已荡然无存,即使有些建筑遗存的王坟保护得也不好。以现在这种情况,根本没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希望,如果把这些王坟加以保护,将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因为王坟大都集中选在北京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远近郊县,将那里的景观加以恢复,可以成为一条系统的旅游线路,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清代工匠们高超的建筑、雕刻工艺,还可以了解封建社会历史、-背景。    

        文物鉴定专家刘卫东:保护王坟需专家联手

        刘卫东告诉记者,清代王坟中的石刻遵照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工匠们的技术水平很高。石刻博物馆内收集了很多从各个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石像生、墓碑等石刻精品,他们还一直向外界征集散落各处无法加以保护的石刻文物,因为在这里,文物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并成系列地向参观者展示。但是还有相当多的清代王坟的文物处在“水深火热”保护不力的环境中,在城市开发的进程中,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将珍贵的文物破坏掉了。

        他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起着教化育人的作用,还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拆一处就少一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现在文保资金匮乏,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许多具体措施就无法落实。

        对于保护清代王坟这种比较专门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史学家、墓葬学家、建筑专家、雕刻专家联合起来成立工作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他呼吁社会关注此事,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那些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文物就有希望了。    

        民间文保人士

        冯其利:初中学历的王坟专家

        21年前《北京晚报》上的一条消息,让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工人迷上了清代王爷坟。从此,他踏上考察研究的艰辛之路,不仅成为京城著名的北京王爷坟研究专家,还写下了代表性学术著作《京郊清墓探寻》、《清朝王公府地》、《清代王爷坟》等。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被称为“京城第一王爷坟专家”冯其利先生。    

        为调查敲响溥杰家门

        1982年7月,《北京晚报》登了一条消息,辽宁抚顺的萨尔浒古战场开放,展出的62件明清石刻,都是从北京西郊隆恩寺运去的。时年32岁的冯其利心生疑问,隆恩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明清石刻呢?他决定前去考察。来到隆恩寺,他发现这里变成了北京军区某部的驻地。在心灰意冷时,他发现附近有个清代王公坟墓的遗址,但周围谁也说不清墓主是谁。为搞清墓主人,他来到护国寺街敲响了溥杰的家门。

        溥杰听明白了他的来意后说:“隆恩寺那个王爷坟究竟是哪位先人,我也说不清,不过,我可以介绍你去认识两位专家,你去请教他们。研究王爷坟是清史中的空白,你大胆地往前走。”

        溥杰介绍的两位专家也回答不出他的问题,但是,却给他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告诉冯其利:“研究清代宗室王公墓葬是门学问,现在还没人搞,你不妨试试。过去一些地图上标的地名不准确,有的地图只标出坟冢,却不标名称。你如能把它搞清楚,将是有价值的一件事。”

        冯其利听了眼睛一亮。一周后,他再次来到了隆恩寺,找到了当年看坟人的后代赵成德。老人对他说:“坟主的后代姓曾,是个大夫,住在福绥境胡同。”冯其利返回城里,找到了曾大夫。曾大夫拿出家谱让他看,原来墓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清初的饶余敏亲王。从此,冯其利就开始了他的“京城王爷墓之旅”。    

       为考察王坟吃柏树叶

       1986年3月,冯其利来到河北易县考察康熙第七子淳度亲王和其他一些王爷墓。在寻找果郡王后裔坟的过程中,两座山翻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近10点时,一个在山上打柴的年轻人小马愿意为他带路,冯其利跟在后面气喘吁吁。起初他还能咬牙挺着,又翻过三个山头,冯其利实在挺不住了,他请求小马歇一会儿。这时已是中午,身上的干粮也吃光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响。

       冯其利说:“啥吃的都没有了,怎么办呢?”小马笑着说:“柏树叶子可以吃呀。”说罢,随手撸了一把吃了起来。冯其利学着他的样子,也吃了下去,味道虽然苦涩,但吃下去,身上立刻有了力气。

       下午1点,他们来到果郡王的坟地。冯其利做完工作后,天黑了下来。他本想到山下投宿,可走着走着山路看不见了,只好走进一个叫娘娘庙的古刹,躺在地上睡着了。第二天他下了山到了文管所,大家听说他在娘娘庙睡了一宿,大吃一惊,说:“你这个北京人变成山中的野人了。那地方我们都不敢去住,夜里有狼呀。”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