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工的地段修筑。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从大都北垣到今北二环路之间,地旷人稀,尤其是东北部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建筑物。1952年曾在雍和宫北面出土一通元代“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原立在都漕运使府门前的,说明这东西一线曾有一条河道。因此华云龙在此建城时,只要将河道稍加浚通即可成为护城河,这是符合实际规划原则的。但当城墙修到西端时,就会遇到海子北端的水面阻隔。若城墙往南移,水面就更为宽阔。那为什么不再往北移绕过海子呢?若整个北城再移,不仅西半部建筑较多,又涉及到规模宏大的元中书省旧址。为了军事需要,明军可以把民房拆掉,甚至全部埋在城下,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拆掉这组宏大的建筑群是很困难的。当时的形势不允许耽搁太久的时间,只能择易而行,沿翰林院南侧修筑。
那么城墙是如何通过海子水面的呢?“文革”期间填掉的太平湖(今地铁车辆段处)也是海子的一部分,和今积水潭是连在一起的。为了城垣规则整齐,城墙就得从海子北侧浅水区或枯水区正向穿过,当然基础是很不牢固的,而我们所见到的清代晚期城墙西端却是东北西南走向的,这个谜单靠史料还难以解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解决地貌、地矿、地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时显出特殊的功能。根据卫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墙基影像,又有斜角墙基影像,两墙基夹角约35-36度之间,正东正西墙基线位于元代海子西北端北岸附近,和东段城墙在同一纬线上,说明这里确实曾修过城墙。有资料记载:从车公庄到德外大街一线有一条地层断裂带,正好经过城西北角与那段直角边斜向相交。这段在潮软基础上修筑的城墙肯定会经常倒塌,以后屡修屡倒,最后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躲开这段不祥之地。
在新街口外二环路口,海子有一个细脖处,在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墙由这里转向西南沿海子南岸修筑,把海子的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墙之外,作为护城河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墙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墙内侧更利于防守。从此西北角由直角边变成了斜角边。俯视北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盘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顺眼,但是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
在新街口外二环路口,海子有一个细脖处,在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墙由这里转向西南沿海子南岸修筑,把海子的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墙之外,作为护城河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墙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墙内侧更利于防守。从此西北角由直角边变成了斜角边。俯视北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盘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顺眼,但是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