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鼓面上有明显的万家坝型花纹“遗传”。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云南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认为广南鼓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李昆声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在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向石寨山铜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一度兴盛,尤其是在越南,铜鼓蕴藏数量仅次于中国,至今越南仍以铜鼓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被看做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的路线大体上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品流通重要驿道的文山,恰好处于三大中心的枢纽位置,因此还可以把文山看做铜鼓传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转站”。
对于铜鼓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公元前七世纪,当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时,与中原文明中“鼎”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
不少学者认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铸造一脉相承。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蒋廷瑜研究员指出,铜鼓纹饰中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描绘了龙舟竞渡、集体围猎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点的图案。这些都印证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共同组成了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同时,“铜鼓文化”纵横上万里,绵延数千年,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半岛,都共同拥有造型各异的铜鼓,这正是铜鼓受到国际上多领域学者研究重视的关键原因。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