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民俗文化:民间剪纸集锦
  • 深山里的羌寨
  • 历史之迷:勇猛的契丹民族是怎样集体失踪的
  • 新西湖十景名字受广泛质疑
  • 社科研究需人文底蕴吗?
  • 清真寺里的建筑文化
  • 约旦圣地
  • 圣母马利亚隐居小灰屋
  • 古建民居系列之古黟民居
  • 古建民居系列之祖庙与祠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木兰围场,见证满清秋狝的历史

    秋狝”105次。“狝”音xian,就是行猎的意思。古代帝王四季行围采猎分别叫做“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帝王秋狝也不是纯粹地为行猎取乐,在古籍《国语》(相传由春秋时左秋明所著)中就有“秋狝以治兵”的说法,所以“木兰秋狝” 也称木兰习武,借以训练八旗将士,成为清廷的定制。

        木兰围场的命名的考证
        木兰围场最初叫“兴安”。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伴祖母第一次来到木兰围场,他自己写下的纪事诗即题为《夏日奉太皇太后避暑兴安》,随后行猎围场月余,曾写下八首诗,题为《驻跸兴安八首》,而且在诗序中记述了围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不过,这个“兴安”仅是一种对木兰围场的泛称。

        “木兰”是从满语“哨鹿”的发音衍生而来的,“哨鹿”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诱猎方法。狩猎时,猎人潜伏在草丛中,戴上假鹿头,口中吹木制的长哨,吹出仿效鹿求偶时发出的“呜呜”声,或者用桦皮做的“狍叫子”,吹出小狍的“唧唧”音,引诱鹿狍以便猎杀。“围场”的满语译音为“辉罕”,所以如果完全用满语译音,就读作“木兰辉罕”了。

        在清帝及文人的诗文中,也用“阴山”代称木兰围场,因为塞罕坝在当时看来是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一部分。比如在钠兰性德的18首“木兰”词中有:“谁道阴山路难行,风毛雨血万人欢。”;“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

        木兰围场的结局
        清道光帝在即位前曾十二次随架“木兰秋狝”,即位之后因内忧外患,一次也没有到围场。晚清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廷国库空虚,大量流民出关垦荒,而承德、围场的驻防旗兵缺饷少粮,清廷被迫实行开围放垦,招垦所得的银资一部分作军饷,另一部分补了巨额战争赔款的缺口,从同治到光绪,皇家围场一步步地变卖一空。一百多年的“木兰秋狝”曾对于清廷的强兵固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衰败和封建王朝的衰败一样,是大势所趋。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