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穿越沙尘暴心脏地带:滴灌与沙化防治新思维
  • 寻览六大名泉
  • 苏州印象
  • 水陆两栖考古队探秘磠洲岛海底宝藏传说
  • 人类首次借助太空卫星探测到深海地中海涡
  • 过街楼:三百年苍凉的凝视
  • 泸沽湖:胜景又添妙笔
  • 研究人员称:非洲赤道冰川可能在20年内消失
  • 中国收藏家在日本所淘帛画疑为无价宝
  • 2600米世界最长风筝在贵阳放飞成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寻觅即将消失的古代楚国祖山——武陵部落

    接着走一条乡间小道,向山谷深处走去,这是一条老路,宽不过三尺,路面结实、干爽,比那条 跑车子的机耕路好走多了。“沿溪行,忘路之远近。”路旁不时闪出几座绿树环绕的老木屋,都是典型的吊脚楼。山谷尽处,一道绝壁高耸入云,挡住去路。麻柳村就在绝壁下,一个不大的村落,大约三四十户人家,村落上方飘荡着一层淡淡的雾,鸡犬之声相闻。我打听巫师何华宗的住处,村民往旁边那道山梁上一指,我就看到了半山腰那户人家,那座老木屋孤独地俯瞰着山谷。那山看上去并不高,可我爬了半个小时,才走到他的门前。

        何华宗和他的巫傩班子

        何华宗非常好客,怎么看都是一个朴实的山民,很难把他和巫傩文化联系起来。也许只有穿上那身行傩祭的道袍,他才会自觉到自己是个沟通天地的巫师,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感才会体现出来。他那套巫傩班子的成员,有十二个人,个个都跟他一样,都是朴实的山民。我在何华宗家里坐了一会儿,他们都赶到了。他们平时都忙自家的农活,有人请他们做傩祭,或请他们演傩堂戏,才聚到一起来,由何华宗牵头,分派各自的事务。作为主祭巫师,何华宗掌握着他们不知道的秘技,他们说:“他手艺高,当然要听他的。”

        他的巫傩秘技是祖传的,从家谱上追溯,最远能追溯到明朝中叶,再往前就没有记载了。他家世代以巫傩为业,到何华宗这一辈,是第十九代传人。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是村里最爱读书的人,他记性好,大多数巫傩经文他都能倒背如流。他自己感叹说:“一代不如一代啊!”以前几代巫傩宗师能够养活一大家人,他却必须干农活,因为现在请巫傩班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有一些老人还敬畏巫傩的神力,年轻人根本不感兴趣。为了不荒废手艺,他们有时候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演练一番。

        道具成为民间艺术品

        何华宗抽完一根卷得粗大的草烟,过足了烟瘾,才起身去打开一个大柜子,那是他的百宝箱,里面保存着他的全部巫傩道具。他一件一件地向我展示他的宝物。坐在周围的男人们早就想靠近了,出于礼貌,才散坐在四周的。看见何华宗取出了东西,他们就有了靠近的理由了,全部围拢来,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我围在中间。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地狱图,这图很新,是何华宗花了十几个晚上,从原来那幅老地狱图上一笔一笔地描绘下来的。那幅老图实在是破得不能用了。我展开这幅图,心里暗暗吃惊。表面上这只是一副迷宫图,在容易出错之处都作了记号,主祭巫师必须牢记这些记号,如果在实际进行时走错一步,就出不了迷宫了,整台傩祭就演砸了。

        该地狱图主要在傩祭时使用,一般情况下,这幅象征地狱的迷宫将被复制到宽敞的地面上,人们由巫师率领穿越迷宫,同时也就象征性地穿越了十八层地狱。在参与人数较多的大型傩祭场合,单是穿越地狱这一项活动,就要进行整整一天。

        我吃惊的是,这幅图的基本结构是九宫八卦阵,而将迷宫和八卦结合在一起,我从未见过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我可以肯定,单凭这些山民的智力,他们还没有能力绘制这么复杂的地狱图,也就是说,这幅图的确是古图,可以证明这套巫傩技术的确是古代传下来的,不是何华宗等人草创的新玩意。接下来,他展示了十八幅神像,都是古画,他说至少有两百年以上历史。神像画幅很大,长约两米,宽约一米八,画面发黑,每一幅画都被虫蛀了一些洞。笔法学的是吴道子的线描,简练有力。我随口说:“这些画值钱。”村民们就兴奋了,七嘴八舌抢着给我讲故事。

        这些画在前几年的时候,差一点被外地来收古董的用五千元骗走了,那天,何华宗不在家,家里的老人看见那么多钱就动心了,把画卖了。等他回来发现后,招集全村人分成十几队人马,沿各条道路去追,总算把画追了回来。

        他说:“没有这些古老的神像,谁还相信我呢?以前有很多人想和我抢生意,但他们的神像都是自己画的,一看就假,谁信他们呢?”这些神像包括了儒释道三教主要人物,其中道教人物居多。我最感兴趣的是排在最后那个神像,是个女神,骑豹子,分明就是《楚辞》中的山鬼。村民们说:“她是草神,名字叫梅嫦。”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