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止这一人为的灾难。毁城的恶行终于暂时被制止住了,但始料不及的是,他抵制毁坏城墙的善举,到了第二年,竟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他被撤消职务,戴上了“-分子”的帽子!朱亻契被打成“-”之后,南京的拆古城墙之风就又一次肆虐,除中华门城堡外,几乎全墙覆没了。因此有人说,朱亻契的一顶“-”帽子,为南京人换得了一座中华门,并提议在巍然矗立的中华门城堡上为朱亻契塑一尊像,以怀念他的护城之功和保护文物的牺牲精神……
我是1959年到南京上大学的,虽学的是历史,也曾在课余读过朱亻契先生的《金陵古迹图考》,但并不知他为保护南京的古城墙所经受的磨难,更不知他后来流落到南京图书馆,竟在“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了。直到2002年6月,在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期间,他的女儿朱元春来向我“请教”时,我才知道他丰厚的-至今未得整理出版的机会。朱元春与我素不相识,她从代表名册上看我是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就找上门来诉说她的苦衷:我是学理工的,在北京工商大学任教,对文史一窍不通。祖父和父亲留下很多著作,其中有大量的手稿,我想在退休之后把它们整理出版,还想写点纪念他们的文章,可是我不会写呀!您能帮帮我吗?……
会后,从朱元春副教授提供给我的一大撂资料中,方知她的祖父是近代大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首任系主任朱希祖,藏书达25万册之巨。其藏书处称为“郦亭”,是因为他曾收藏一部珍贵的明人抄宋本郦道元的《水经注》。她的父亲朱亻契也博学多才,从德国柏林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受聘于中央大学经济系,年仅25岁就当起了教授和系主任。他除了出版好多的-经济方面的著作、论文外,还有《行云流水》、《汗漫集》、《匡庐记游》、《入蜀记》等文学作品问世。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受其父朱希祖的影响,自1932年起,在授课之余,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研究,亲自摄影、测量,编写成了《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出版后在学界赢得很高了声誉。1951年9月22日,刘伯承、陈毅亲切约见了他。刘帅高兴地说:“昔日在延安读你的书时,很想与作者一见。今日书与作者俱在面前,可谓如愿以偿。”随后,他陪刘、陈二帅兴致勃勃地登上清凉山,望莫愁湖,观石头城,继而又赴凤凰台吊瓦官寺遗址,再去参观南唐二陵……他怎会想到,到了1956年,南京在设城市建设委员会的同时,竟成立了一个拆城委员会,不仅使南京的古城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且也致使他陷入了灭顶之灾呢!他在含恨而去时写下遗书说:“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朱亻契先生的冤案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平反昭雪。但是,他晚年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在十年浩劫中不知去向了。朱元春对我说,她虽不是学文的出身,但觉得不将她父亲的著作搜集、整理出版,实在太可惜了。她在国家图书馆查到了他父亲在解放前出版的多种著作和许多散发在报刊上的各类文章,但国图不允许她把它们借出来。最后,她不得不说出她是朱希祖的孙女,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父亲先是经柳亚子介绍,将五大箱有关南明的图书捐给了该馆,后又由郑振铎、王冶秋经手,捐赠宋版《周礼》、明抄《水经注》和《鸭江行部志》等国宝级善本书给该馆……国图这才同意她去复印已查到的她父亲的著作和佚文。这笔复印费就是一笔可观的开支。朱元春说,台湾已经出了她祖父的文集,她家的经济并不宽裕,但哪怕是自费,也要将她父亲的文集在大陆出版。
去年,朱元春刚办退休就回了一趟南京。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说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了她父亲的几部遗著的手稿,其中还有一部他的自传。另外她父亲在解放前游历各地所摄的数千张老照片的底片都还保存完好……于是,我就建议她回京途中不妨在济南作短暂停留,到山东画报社《老照片》编辑部去一趟,看他们有何出版意向?她回京后不久,就给我寄来了《我的祖父朱希祖》一文,征求意见。她的这篇退休后写成的处女作,以二条的位置发表在第32辑《老照片》上,而头条则是章诒和的力作《最后的贵族(下)》。我收到朱元春惠赠的这辑《老照片》后,曾打电话给她说:“待你写你父亲时,一定要去找章诒和多聊聊,学学她的写作经验……”章诒和是我与她都熟悉的朋友,我相信她通过与章诒和的交流切磋,一定能把纪念她父亲的文章写好。在人们把古城保护看作与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今天,像朱亻契先生这样一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先驱者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广大读者是多么需要深入了解啊!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