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纳粹曾在西藏寻找世界轴心
  • 世界著名废都之谜
  • 水墨徽州,现代桃花源
  • 亲历国家大剧院工地记
  • 穿越神秘哀牢山
  • 中国历史上的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
  • 探访内蒙古庙子沟文化遗址
  • 末代蒙古王爷不赞成寻找成吉思汗秘葬地
  • 穿越神秘哀牢山
  • 圣保罗的走私品集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保护隋代灞河桥遗址 回填还是展示

    埋在七八米厚泥沙中的则是被泥沙回填的4座桥墩。这里就是10年前荣膺“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隋代灞河桥遗址。

      细看这些新面世的桥墩,桥墩与桥墩的间距6米,每座桥墩的宽在3米左右,最北的一个桥墩迎水的是一个图案清晰、线条粗犷的石刻龙头。下游的河床里,横七竖八散落着被冲出的桥墩石块、木桩和石碾子。记者数了数,河床里的木桩共92根。

      专家接受采访——

      早于赵州桥20多年

      今天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张建林研究员告诉记者,1994年8月,该所曾在这里对发现的4座隋代桥墩进行过抢救性发掘,清理出3孔桥洞、4座桥墩。“这次发现的11座,算上以前的4座,加起来也不是原先隋代灞河桥的全部,大桥的总长估计在400米左右,桥墩数量也有将近50座。”张建林说。他强调,这些数据是根据现桥墩与桥墩之间以及灞河的距离推测的。

      专家介绍说,隋代灞桥是国家部门主持修建的国家级工程,而赵州桥仅为地方工程。国家设置专门机构对灞桥进行管理,朝廷工部设有专门的修桥机构和负责日常维护的官员,灞桥等大桥为此还专设了30个桥丁、8名工匠。

      根据考证,始建于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弃于元朝的隋唐灞河古桥,比赵州桥的建造要早20多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为宏大、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遗址,为中国古代建筑史、桥梁史、科技史及隋唐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本报西安10月19日专电)

      专家意见分歧

      围绕遗址的保护,专家们的确犯了难。20多位专家实地考察后,近日专门开过一个论证会,但由于来自不同的行业,尽管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发表的则是不同的声音。

      专家们的保护意见有这样几个:有的主张,在现在陇海铁路大桥以西的下游筑一个拦水堤坝,把上游不断涌来的泥沙继续淤积起来,这样就可以抬高河床,采用自然回填的办法将隋代灞河桥遗址覆盖起来;有的认为,应当采用人工回填的方法,立即回填保护这些桥墩;还有一些建筑界专家认为,应当发挥这个桥梁遗址的珍贵价值和作用,建一个“灞河桥梁博物馆”,尽快展示出来,甚至将其恢复原状;还有人主张,回填一部分,再展示一部分……

      西安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郑亦农提出“回填”,否则,古桥上游建筑物很快就会完蛋。他说,如果要将古桥遗址展示出来,必须将河床下降,否则,古桥遗址附近会经常出现水洪现象;如果下降河床,古桥遗址上游建筑物都将受到威胁,最现实的是,新修灞河桥很快就会成为危桥。因此,在河床未进行综合治理前,保护隋桥遗址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回填。

      而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教授赵法锁等专家认为,隋代灞河桥遗址应属于世界,倘若将其回填,难度较大,应当借此机会,从上游将水拦住,将下游河道加宽,使水面阔而浅,采取保护与展示相结合比较妥当。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